【煮酒論史篇】 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第2/4頁)

三、地理環境對三國歷史的影響

地貌、地形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爭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歷代軍事家無不重視對地形的了解,《孫子兵法》中有《地形篇》專講戰爭中地形在戰役中的重要性,以及兵家如何在戰前充分研究掌握地形制定戰略。三國時期地形因素對戰爭制約最典型者要數魏蜀間對峙的秦嶺。秦嶺山脈高大險峻,橫亙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之間,早在《山海經》中就稱其為“天下之大阻”。戰國時期的秦與蜀、巴、庸、楚的對峙,楚漢時劉邦與項羽的攻防進退,都曾利用了秦嶺天險。三國時期,秦嶺及其秦嶺山間艱險的交通條件在三國魏、蜀戰爭中的軍事地理作用尤其明顯。秦嶺對蜀、魏雙方的軍事作用恰好相反,一方面對曹操的統一戰略產生了重要的制約延緩作用,另一方面劉備、諸葛亮、姜維等則充分利用秦嶺為天然屏障,不僅成功地阻擊防禦了曹魏西進入蜀,而且以漢中為基地,利用秦嶺多條棧道聲東擊西,以弱國之兵連年不斷北伐,有“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之舉。建安二十年與二十四年,曹操曾兩度率兵西征蜀地北方重鎮漢中,一是為征討收降張魯而來,一是為解決定軍山之戰夏侯淵敗死殘局而至。按照曹氏當時所擁有之兵力,一舉西進攻下蜀地,將劉備集團扼殺於初創之時有很大可能。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曹操初次西進,收編張魯、占領漢中時,“蜀中一日數警”,引起極大恐慌。但曹操最後卻僅僅留下少量兵力守漢中,自己北撤回師關中;第二次經褒斜道征討漢中,對攻打蜀漢似乎更無信心,最後留下“雞肋”的感嘆黯然退兵,最終放棄了漢中。仔細研究曹操兩次西征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曾在中原逐鹿、屢敗群雄的將軍卻並不適應山地作戰,因而在漢中往往一籌莫展。第一次打張魯,曹操走陳倉道,結果從散關至陽平(今勉縣武侯鎮),一路行進艱難緩慢,且不斷遭遇羌、氏土著武裝的阻擊,兵至漢中盆地西部邊緣後,已經兵疲帥倦,本欲撤兵,只是因偶然的事變才乘亂攻下陽平,進入南鄭,收降張魯。第二次西進,在漢中與劉備對峙數月,苦苦無敗劉計策,竟哀嘆南鄭為“天獄”而北撤,究其原因,仍然是極不適應秦巴山地的地形。不少學者認為,曹操放棄漢中,等於放棄了奪取蜀中的大好機會,因而統一西南大業難以實現。其中原由多歸結為急於回許昌逼獻帝篡權代漢,無心在漢中戀戰。實際上如果從秦嶺具體的自然地理與交通條件分析,就會發現此種見解並沒有抓到問題的要害。可以說疏於對秦嶺地理特點的了解,拙於山地作戰,是曹操兩次西征失敗的主要原因。反過來說,假如曹操占領漢中後集重兵一舉攻下蜀中成都平原,顯然三國歷史將會重新改寫。歷史上自關中攻打蜀地很

少有成功者,就在於長於平原作戰的北人很難適應秦嶺山地特殊的地形,在此往往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三國魏蜀爭戰的事實表明,秦巴山地的軍事地理作用對於南北兩個方向的戰略進攻難度與效果是各不相同的。自南向北,秦嶺是有效的天然掩體;自北向南,秦嶺則往往是一大很難逾越的天然險阻。

當然,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制約也是辯證的,秦嶺天險一方面成功地屏護了漢中盆地與蜀中平原的安全,但同時也為諸葛亮北伐制造了糧草運輸的致命困難。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六出祁山戰役有四次是因為秦嶺棧道交通艱難,糧草難繼被迫退兵。即使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也在北伐實際中難以奏功。有些學者認為,諸葛亮北伐之所以屢屢失利,在於用兵過於謹慎,繞道迂回祁山進軍,而否決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軍事奇策。實際上乃不諳熟秦嶺諸棧道地理交通路線實際狀況而作的評論,且不說褒谷至子午道之間並無橫向間道支線可循,子午道北口已經逼近長安郊區,曹魏一直有重兵防守,即使冒然出兵打出子午道,以蜀漢疲憊之師在魏軍以逸待勞的防守下,也很難克敵致勝。而走祁山一線,地勢較為平坦,隴西天水郡又是東漢以來著名的產麥區,當地雜居的氏、羌又向來與曹魏不和,可資利用,因此諸葛亮選擇出兵祁山,自渭水上遊向東推進,進逼關中,以求緩進取勝,不失為可行之策。當然這樣一來,戰爭進程較為緩慢,很難短期見效。對諸葛亮來說,也實為兩難選擇。但無論如何,秦嶺在蜀魏之間出現長達四十年之久對峙格局中作用甚大。實際上一直“具有直接而強有力的劃界作用”,因之也就成為兩國的天然軍事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