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三章 疑惑(第4/5頁)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魏忠賢判定,崇禎不喜歡自己,也無法控制,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實實不礙事,不擋路,崇禎沒必要跟自己玩命。

這個推理比較合理,卻不正確。如魏忠賢之前所料,崇禎是有弱點的,他確實有一樣十分渴求的東西,不是女人,而是權力。

要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必須除掉魏忠賢。

青蛙遇到熱水,會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溫水。

楊所修的彈劾,以及國子監副校長的彈劾,並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劇本裏,只有封賞、安慰,和時有時無的壓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霧,徹底混亂敵人的神經。

經過一個多月的你來我往,緊張局勢終於緩和下來,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這片寂靜中,崇禎準備著進攻。

幾天後,寂靜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禎。

吏科給事中陳爾翼突然上疏,大罵楊所修,公然為崔呈秀辯護,而且還上綱上線,說這是東林余黨幹的,希望皇帝嚴查。

和楊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樣,此時上疏者,必定有幕後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樣,敢於主使者,只有一個人選——魏忠賢。

也和上次一樣,真正的主使者,並不是魏忠賢。

楊所修上疏攻擊的時候,崇禎很驚訝,陳爾翼上疏反擊的時候,魏忠賢也很驚訝,因為他事先並不知道。

作為一個政治新手,崇禎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天賦,幾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團團轉。但他並不知道,在這場遊戲中,被耍的人,還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這樣的:楊所修在崇禎的指使下,借攻擊崔呈秀來彈劾魏忠賢,而陳爾翼受魏忠賢的指派,為崔呈秀辯護發動反擊。

然而事情的真相,遠比想象中復雜得多:

楊所修和陳爾翼上疏開戰,確實是有幕後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崇禎。

楊所修的指使者,叫陳爾翼,而陳爾翼的指使者,叫楊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們可以從頭解釋一下這個復雜的圈套:

詭計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右副都禦史楊所修經過對時局的分析,做出了一個肯定的判斷:崇禎必定會除掉閹黨。

看透了崇禎的偽裝後,他決定早做打算。順便說一句,他並不是東林黨,而是閹黨,但並非骨幹。

為及早解脫自己,他找到了當年的同事,吏科給事中陳爾翼。

兩人商議的結果是,由楊所修出面,彈劾崔呈秀。

這是條極端狡詐的計謀,是人類智商極致的體現:

彈劾崔呈秀,可以給崇禎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認定自己不是閹黨,即使將來秋後算帳,也絕輪不到自己頭上。

但既然認定崇禎要除掉閹黨,要提前立功,為什麽不幹脆彈劾魏忠賢呢?

原因很簡單,如果崇禎未必能幹得過魏忠賢,到時回頭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賢畢竟是閹黨首領,如果首領倒掉,就會全部清盤,徹查閹黨,必定會搞到自己頭上。

崔呈秀是閹黨的重要人物,攻擊他,可以贏得崇禎的信任,也不會得罪魏忠賢,還能把閹黨以往的所有黑鍋都讓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這個近乎完美的計劃,幾乎得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結局。

幾乎得到,就是沒有得到。

因為計劃的進行過程中,出現了紕漏:他們忽略了一個人——崔呈秀。

楊所修、陳爾翼千算萬算,卻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為閹黨的頭號人物,崔大人絕非善類,這把戲能騙過魏忠賢,卻騙不了崔呈秀。

彈劾發生的當天,他就看穿了這個詭計,他意識到,大禍即將臨頭。

但他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十分從容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派人找到了楊所修,大罵了對方一頓,最後說,如果你不盡快了結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條船,誰的屁股都不幹凈,敢玩陰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這句話相當有效,楊所修當即表示,願意再次上疏,為崔呈秀辯解。

問題是,他已經罵過了,再上疏辯護,實在有點婊子的感覺,所以,這個當婊子的任務,就交給了陳爾翼。

問題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來,就是讓他背鍋的,現在把他拉出來,就必須填個人進去,楊所修不行,魏忠賢不行,崇禎更不行,實在很難辦。

但陳爾翼不愧是老牌給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所謂“東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來,楊所修是無知的,崔呈秀是無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騰來,又倒騰去,崔呈秀沒錯,楊所修沒錯,陳爾翼當然也沒錯,所有的錯誤,都是東林黨搞的,就這樣,球踢到了崇禎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