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日暮西山 第十九章 決心(第3/5頁)

這種設計常見於大城的內城,比如北京的午門,西安古城墻的甕城,就是這個造型。

或者是城內有點兵,沒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這麽修城,殺點敵人好過把癮。

但我查過資料兼實地觀查之後,才知道,創意是沒有止境的。

寧遠的城墻,大致是個“山”字。

也就是說,在城墻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樓,在這座城樓上派兵駐守,會有很多好處,比如敵人剛進入山字的兩個入口時,就打他們的側翼,敵人完全進入後,就打他們的屁股。如果敵人還沒有進來,在城頭上架門炮,可以提前把他們送上天。

此外,這個設計還有個好處,敵人沖過來的時候,有這個玩意,可以把敵人分流成兩截,分開打。

當然疑問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樓修得如此靠前,幾面受敵,如果敵人集中攻打城樓,該怎麽辦呢?

答案:隨便打,無所謂。

因為這座城樓伸出去,就是讓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這座城樓可能是實心的,下面沒有通道,士兵調遣都在城頭上進行,也就是說,即使你把城樓拆了,還得接著啃城墻,壓根就進不了城。

我不知道這城樓是誰設計的,只覺得這人比較狠。

除地面外,後金軍承受了來自前、後、左、右、上(天上)五個方向的打擊,他們能夠得到的唯一遮擋,就是同伴的屍體,所以片刻之間,已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進攻者沒有退縮,無功而返,努爾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沒弄到,回去怎麽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後金軍終於爆發了。

雖然不斷有戰友飛上天空,但他們在屍體的掩護下,終究還是來到了城下,開始架雲梯。

然而炮火實在太猛,天上還不斷掉石頭,弓箭火槍不停地打,剛架上去,就被推下來,幾次三番,他們爬墻的積極性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於是決定改變策略——鉆洞。

具體施工方法是,在頭上蓋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劍對著城墻猛劈,最終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墻鑿穿。

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頭頂上經常高空拋物不說,還缺乏重型施工機械,就憑人刨,那真是相當之困難。

但後金軍用施工成績證明,他們之前的一切勝利,都不是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後金挖墻隊頂著炮火,憑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堅固的城墻挖出了幾個大洞,按照史料的說法,是“鑿墻缺二丈者三四處”,也就是說,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個。

明軍毫無反應。

不是沒反應,而是沒辦法反應,因為城頭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敵人若貼近城墻,就會進入射擊死角,炮火是打不著的,而火槍、弓箭都無法穿透後金軍的牛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緊張施工,毫無辦法。

就古代城墻而言,鑿開兩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傷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鑿開了,城墻卻始終不垮。

原因在於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當時的溫度大致在零下幾十度,城墻的地基被冰凍住,所以不管怎麽鑿,就是垮不下來。

但袁崇煥很著急,因為指望老天爺,畢竟是不靠譜的,按照這個工程進度,沒過多久,城墻就會被徹底鑿塌,六萬人湧進來,說啥都沒用了。

當務之急,要幹掉城下的那幫牛皮護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著,火槍沒有用,如之奈何?

關鍵時刻,群眾的智慧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城墻即將被攻破之際,城頭上的明軍突然想出了一個反擊的方法。

這個方法有如下步驟,先找來一張棉被,鋪上稻草,並在裏面裹上火藥,拿火點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藥,無論是材料,還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無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幾年前,我曾找來少量材料,親手試驗過一次,這次實驗的直接結果是,我再沒有試過第二次,因為其燃燒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兩個字形容。(特別提示,該實驗相當危險,切勿輕易嘗試,切勿模仿,特此聲明。)

明軍把棉被卷起來,點上火,扔下去,轉瞬間,壯觀的一幕出現了。

沾滿了火藥的棉被開始劇烈燃燒,開始四處飄散,漂到哪裏,就燒到哪裏,只要沾上,就會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滾,也毫無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伴隨著恐怖的大炮轟鳴聲,一道火海包圍了寧遠城,把無數的後金軍送入了地獄,英勇的後金工程隊全軍覆沒。

這種臨時發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萬人敵”,從此,它被載入史冊,並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燃燒瓶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