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無處收留:吳三桂(第4/17頁)

  人們因為對自己不抱信心,所以對他人也失去了信心。皇帝信不過大臣,上司信不過下屬,朝中大臣信不過外面征伐的武將。一遇大事,廷議經常是經月不決,大家都怕承擔責任,都說些模棱兩可的話來敷衍。

  即使是忠心自矢的人,也總籠罩在人們的懷疑目光之中。

  整個明王朝後期最傑出的軍事領袖袁崇煥,因為滿洲人一個並不高明的反間計,被崇禎皇帝活活剮死。繼袁崇煥之後,又一個最有才幹的將領洪承疇,也是因猜忌懷疑被推進了身敗名裂的厄運之中。

  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進士,按正規途徑升入社會上層。不過和一般讀書人不同,教條化的儒教灌輸模式並沒有毀壞他的思維能力。他通達權變,冷靜務實,辦事能力極強。

  崇禎初年,陜西農民軍震動天下,官軍望風而逃,洪承疇受命前往鎮壓,六破李自成軍,俘獲起義軍首領高迎祥,給農民軍以毀滅性打擊。陜西戰事初平,關東形勢吃緊,崇禎皇帝又征洪承疇總督遼東軍事。

  洪承疇總結前幾任遼東軍事長官屢戰屢敗的教訓,制定了穩紮穩打的戰略,針對滿洲人羽翼已成、實力頗豐的現實,決定采取屯田久駐、步步為營的策略,逐步把滿洲人趕回老家。應該說,這是當時情勢下唯一現實的策略,也是明朝在明清角逐中最大的一個勝機。

  可惜洪承疇這個戰略構想遭到朝廷的激烈反對,性格急躁的崇禎和那些精通小楷和八股的官員們一致主張速戰速決,他們認為天朝大國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異族,實在是一件奇恥大辱。指責洪承疇怯懦畏縮、糜餉勞師的奏章一件接一件地遞到皇帝面前,皇帝則派出一個又一個太監到前線監軍,諭旨裏流露出愈來愈明顯的懷疑和殺機。

  被逼無奈的洪承疇倉促出戰,結果是全軍覆沒。洪承疇不是敗給了滿洲人,他敗給的,是自己的同胞。

  吳三桂是洪承疇遼東遭遇全過程的見證人之一,他親眼目擊了洪承疇在內外夾擊下走向覆滅,這令他膽寒不已。和每個處於歷史大情節之中的人們一樣,他並不能清晰洞見情節的轉折點,但是他每時每刻都能感到充斥帝國的死亡氣息。這個帝國就像一艘龐大而破爛的大船,在風雨飄搖之中,不知還能支撐多久。

  他吳三桂,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吳三桂,為什麽非要用自己的新鮮亮麗的生命去做這艘破船的殉葬?

“白皙通侯最少年”

  即使隔了三百年的歷史煙塵,吳三桂的生命光芒依然能穿透文字的覆蓋,明亮我們的視野。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欲望、才華、能量的生命,上天賦予這個生命那麽多優越之處,似乎並不是為了讓它滿載著遺憾消殞。

  吳三桂堪稱美男子。祖籍江蘇高郵,彌漫著水汽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吳三桂本人卻是在風霜凜冽的遼東長大。江南的水汽和塞外的長風同時融進了他的氣質。吳三桂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在白皙的面龐上,兩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條挺拔的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漢的英風颯氣。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間那股端凝沉穩之氣,竟如深潭靜水,瀲灩襲人。

  三百年前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

  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

  延陵將軍美風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沉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年少成名的吳三桂就曾在北京短暫逗留。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裏,有著傳奇經歷而又風姿俊逸的他幾乎引起了轟動。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們都以結識他為榮。他兼粗豪與文雅的氣質,使名動京師的大詩人吳梅村十分傾倒,為他留下了“白皙通侯最少年”一句。

  從兒童時期起,吳三桂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品質。膏粱子弟的他當然同樣貪玩調皮,但是在練武場上,他卻表現出一般兒童所沒有的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長時間單調而艱苦的練習中,吳三桂異常投入,從不偷懶。另一個突出的品質就是爭強好勝,從不服輸。根據現有資料判斷,吳三桂的神經類型極好,智商很高,身體協調性和反應能力均為一流,天賦極為突出。

  祖大壽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質,對他極為寵愛,廣延名師,悉心栽培。才十幾歲,他的一身騎射本領就已十分出眾,校場上常常奪魁,在關外軍中已小有名氣。

  唯一遺憾的是吳三桂對讀書不太感興趣。一心望子成龍的吳襄在培養兒子上不惜工本,曾叫吳三桂投在董其昌門下讀書,無奈吳三桂實在不是此道中人,吳襄也只好由他去了。好在當時對武將的文化素質要求並不高,武功騎射是衡量武將才幹的主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