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割據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寶(第6/7頁)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通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評論者多認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比如方孝孺就說,元末“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識者已謂天下不足平”。

  正是因為知道讀書人的作用如此巨大,所以在自己大力招攬任用讀書人的同時,朱元璋又制定了一項特殊的政策:不許自己的部下隨意任用讀書人。他時時刻刻提防自己的將官們和知識分子勾結,因此規定,所有前來投奔的儒士,一律由他親自考察任用,“禁諸將擅用”。他生怕讀書人使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將軍們大腦開了竅,特意規定:“所克城池,令將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議論古今。止設一吏,管辦文書,有差失,罪獨坐吏。”

  這條規定執行得很嚴格。他的外甥朱文忠在婺州時,將儒士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祚等讀書人收入麾下。朱元璋聞知,因為此時正需要朱文忠效力,所以沒有嚴厲處理他本人,卻命朱文忠將這幾名儒士押送到應天,一通審問後,將王祚、許元、王天錫發充書吏,將屠性、孫履當眾處死。

出眾的決斷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占南京,開辟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幹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誰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然而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不僅盛產糧食,而駐守的元軍兵力較薄,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采取低調發展,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趁亂發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占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占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占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

  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作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采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展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