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割據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寶(第5/7頁)

  正如阿Q之不敢與趙秀才說話一樣,投奔起義軍以前,朱元璋沒“資格”也沒機會和讀書人打交道。對這些滿腹詩書的“老爺”,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他滿懷敬慕,卻高攀不上。起義使一切顛倒了。朱元璋領兵自立之初,就有知識分子主動來投奔他。第一位是定遠人馮國用。馮國用家境富裕,從小頗讀過一些兵書戰策,是朱元璋起兵以來接觸過的第一個讀書人。朱元璋自然受寵若驚,對他十分重視,一有時間就和他聊天。馮國用在他面前展開一幅地圖,向他介紹說,集慶這個地方,古稱建康,形勢極好,古人常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要得天下,就得先占了這個地方,“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地圖。一看地圖,周圍形勢包括天下大局一目了然,不禁大喜。正是在馮國用的建議下,他確定了渡江發展的戰略。

  在進攻滁州的路上,有一個叫李士元的歙(shè)縣(今屬安徽省黃山市)人前來求見,他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李善長(據俞本《明興野記》載,李士元於龍鳳二年改名為善長)。李善長頭腦清楚,善於料事。“少有志計,讀書粗持文墨”,“習法家言,策事多中”,聽說朱元璋帶兵路過,“謁道旁”求見,想看看這個人是不是個能成事兒的主兒。朱元璋和他一見如故,聊得十分投機。李善長說,我看到您,馬上想起一個人來。

  朱元璋問:誰?

  李善長說:漢高祖劉邦!他和您一樣,也是起自草野,現在的形勢,和當初的漢高祖劉邦差不多:

  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也聽說過劉邦這個麽人,不過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人和自己有什麽關系。聽李善長這麽一說,他茅塞頓開,連連點頭“稱善”。知識分子的種種建議讓還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如同遇到明燈,通往皇位的道路在他頭腦中一下子清晰起來。他任命李善長為掌書記,從此將劉邦視為自己的偶像,開始不斷鉆研他的事跡。

  通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劃算的買賣。”因此,嘗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手下的將領出征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知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裏。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有讀書人。

  徽州老儒朱升學名很大,攻打皖南時,朱元璋仿效劉備三顧茅廬,“微服從連嶺出石門,親臨其室”,向他請教奪天下大計。結果朱升說出了一句名言:“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聽人說,鎮江有個讀書人叫秦從龍,學問很大。徐達出征鎮江的時候,朱元璋特地交代要他去拜訪此人。徐達找到秦從龍後,朱元璋又親派自己的侄兒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帶著大批白銀、綢緞前去禮聘。秦從龍來到南京後,朱元璋特意到城門外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處,“朝夕訪以時政”,“事無大小,悉與咨謀”,“稱先生而不名”。每年到秦從龍生日之際,朱元璋“皆有贈遺,或親至其家,與之燕飲,禮遇甚厚”。這些做法傳出去,廣大知識分子深受感動。

  當時的讀書人,大多數曾與農民軍為敵,對朱元璋既疑且懼。朱元璋特地宣布:“吾當以投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只要誠心歸附,一概既往不咎。還有一些知識分子瞧不起他這個出身寒微的山大王,嫌紅巾軍氣味不對,躲在山裏不肯出來。朱元璋也不以為忤,而是愈加低聲下氣千方百計,絕不放棄。

  當浙東大部平定之後,名士劉基(劉伯溫)“自以仕元,恥為他人用”,說什麽也不肯出來為朱元璋所用。朱元璋叫處州總制孫炎派人去力請,孫炎於是寫了一封洋洋數千言的信,反復說明利害,非要他出山不可,又叫他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別贈詩勸說。劉基實在沒有辦法,這才勉強出山。龍鳳六年三月,他與宋濂、葉琛、章溢三位名士一起來到應天,朱元璋大喜過望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下令在自己住宅西邊蓋了一座禮賢館,把他們請到那兒去住。跟劉基說話,從來都稱“老先生”,在給劉基的信中這樣開頭:“元璋頓首奉書伯溫老先生閣下”(《慰劉基書》、《諭劉基書》等,見《全明文》),語氣恭敬虔誠得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