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 王道無敵 四 家康問道(第2/7頁)

家康點頭不已,“先生是說,您對我的富國之策存有異議?”

“是。頗有異議。通過促進交易來興國富民,本身雖是極好的善政,然……”

“僅僅如此還不夠?”

“不夠。豐衣足食後卻亂了天下的例子,古往今來不勝枚舉。衣食不足亦不失禮儀,教化若不能及此,百姓富足之後,反而可能欲心膨脹,最終引起天下震動。故在下以為,大禦所應布告天下,端正禮道,使禮節與富國並行,方為長遠之策。”

家康完全清楚道春想說什麽,秀吉公確是因此而敗。秀吉公的“禮賢下士”天下聞名,和誰都不分上下地稱兄道弟,雖然帶來了一股新風氣,人卻未必真心臣服。他培養了部下的霸氣,也導致了部下放縱冶遊和目無法度的惡習。太閣故去未久,部將便分崩離析。這正是由於他不重林道春所言的“禮”。家康已明白此理,遂道:“謹記先生教誨。富國乃有禮之富,‘無禮之富不能成富’。”

“財富未能使人安樂,反而致人放縱,擾亂世道,此必是大禦所不望看到的。”年輕的林道春反復對家康強調“禮”之重要。他道,“禮”乃是秩序的基石,若要建設真正的太平盛世,首先便要築牢道德之基,讓武士能明確善惡,嚴格遵守禮儀。

“事情有時會出乎大禦所之意料。若大禦所以為善,天下皆以為惡,還望大禦所屈己從善。”

“話雖如此,有時善惡實難分辨哪。”

“教化中若出現這等混亂,就無法維持秩序。故要明確是非,不論對誰,都應公正。”

“是啊,對天下人不分彼此,一視同仁,即所謂‘誠’。”

林道春似終對家康的回答滿意了。他提醒家康,莫要忘了自己乃是操天下權柄之人。天下終歸在家康之手,他自己不過一介引路之人。若家康不能嚴以正行,他只是空談。

“深得吾心。”家康笑著頻頻點頭,“操天下權柄者,必須有坐於漏船、臥於火屋之心,德川家康斷不會辜負先生。畢竟我也活了六十多年,明白一己之道可立於天下,天下之道也盡在這一己之身中啊。”

人和天地本為一體,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則無論愚鈍者還是貧賤者,都會以天下為己任。此乃家康的信條,也是他的頓悟。聽及此,林道春眼中現出感動之色。

“承蒙指教。大禦所真如一株大樹。大樹不會只朝一邊生長,那樣的樹不會豐茂,只有讓枝葉伸向四面八方,方能長成參天巨木。就讓林道春在這大樹之下,盡心盡力開拓‘誠’之大道!”

自那以後,家康在身邊侍從的眼中,總有仰之彌高之感。林道春雖然具有無比的熱情,然而在功成名就的家康眼中,終還有些未脫稚氣。

慶長十年九月初三,家康將往返安南的朱印狀授予角倉與市時,正色道:“記住,禮要正。不管他國人是輕視你還是尊敬你,都要以禮為本。”

家康重“禮”誠已受了林道春的影響。在此之前,家康很是羨慕豐臣秀吉的坦誠待人,坦坦蕩蕩,與誰都能敞開胸襟。秀吉公能做到,家康卻不行,正因如此,他才會心存羨慕。不過他也思量,這容易讓人變得輕薄,脫離常軌。

故,家康和家臣們晚間的閑談,也在一貫的說教之外,增加了一些厚重之感。說教似變成了莊嚴的經文,這讓眾人感到了些許壓力。

本多正純經常說笑道:“大禦所好似變成了活祖師。”年輕一些的竹腰正信等人,近來亦多被家康傳召。他們說,家康公好像周身都沐浴在威嚴的光芒之中。不只竹腰正信,負責頒發朱印狀或與海外進行文書往來的豐光寺承兌等人也覺得,每當聽到家康說“就這般”的時候,舌頭就會打結,想說的話便也說不出來了。眾人皆以為,“大禦所的想法終究有理”。

家康以為,“禮”於治國,絕對不可或缺,乃是淩越個人品格之上的法度。故,他制定了新軍令十三條,同時頒布殿中法度八條,命令天下大名嚴格遵守。規範世人行止的同時,也讓大家備感受了約束。這導致昔日與家康同列的舊大名之間,亦開始流傳一些風言風語,“大禦所威儀愈來愈盛”“是啊。大禦所已天下無敵,便是號令我等,亦理所當然”,諸如此類。

另一方面,家康加緊擴大海外交易。批準角倉與市和安南做生意後,又準呂宋可每年派四艘商船來日本,但須保證日本近海安全。

這些舉措無疑讓索德羅等洋教徒感到不安,但也說明家康打算將信奉和交易分離。最近,索德羅未經過伊達政宗引薦,直接拜見了將軍秀忠。淺草的施藥院已經蓋好,政宗之女和忠輝的婚禮也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