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以彼之道(中)(第3/4頁)

……

就在李亨和商量次日朝會之事的同時,李慶安的馬車在數百名親兵的護衛下來到了宣義坊。

馬車緩緩地在張筠的府前停了下來,一名親兵奔上台階,對驚訝萬分的門房道:“速去稟報張尚書,就說安西節度使李大將軍來訪。”

“你們請稍等,我這就去稟報!”門房轉身向宅內飛奔而去,片刻,張筠的三子張知節匆匆走了出來,張知節約二十歲出頭,是張筠最心愛的小兒子,在國子監讀書,去年科舉不中,正等父蔭出仕。

他對李慶安躬身施禮道:“大將軍,家父在外釣魚未歸,大將軍請進府稍候,我這就是派人去把家父找回來。”

李慶安拉開車簾笑道:“不知張尚書在哪裏釣魚?”

“就在前面的宣義橋下,離這裏僅一裏,家父總是在那裏。”

“那好,我直接去找他,找不到我再回來。”

張知節猶豫一下便道:“那晚輩帶大將軍去。”

他立刻牽過一匹馬,翻身上馬,引著李慶安向前方的宣義橋而去……

此時張筠正在宣義橋下釣魚,雖然他已重新出仕,但他依然時不時仍在小河裏釣魚,和一幫漁友聊聊市井民生,也是他了解民情的一個途徑。

張筠是翰林大學士出身,也是長安的文壇領袖,在長安文人中具有崇高的威望,盡管學問極好,但他的另一面卻是一個資格極老的政客,很多事情看得清、看得透,比如,李隆基在成都登基,長安權貴趨之若鶩,李隆基也幾次寫信來邀他南下,並許給他吏部尚書的位子,但他卻不為所動,他知道李隆基不過是看中了他的威望,而並非是信任他,因為他是支持蜀王李璬之人,自從李璬離奇消失後,張筠便猜到李璬肯定被李隆基殺了,自己若去成都,能帶去一批跟隨者還好,若沒有什麽跟隨者,他親密不如楊國忠,勢力不如崔圓,資格不如陳希烈,他在成都怎麽混?那時李隆基就會對他支持李璬進行秋後算賬了。

反之,他留在長安,遊刃於李亨和李慶安的兩大勢力之間,他在政事堂的一票就顯得如此關鍵,兩邊人都要討好他,這才是他的最大利益,他怎麽可能丟下這個利益去成都?

張筠今天收獲不錯,一個時辰便釣起了二十幾條鯉魚和鯽魚,這時,天色已經黃昏,他正準備起身回府,眼一挑,卻見一輛馬車向這邊駛來,馬車周圍有大群士兵。

張筠心念一轉,便心裏知曉了,他淡淡一笑,將鬥笠向下拉了拉,又不走了。

李慶安在橋邊停了下來,橋邊蹲著幾名大漢,他們是張筠的侍衛,見李慶安過來,立刻緊張地站了起來。

“我父親呢?”張知節奔上前急忙問道。

一名侍衛指了指橋下,“老爺就在下面釣魚。”

這時李慶安已經看到了張筠背影,便擺了擺手,讓張知節不要打擾,他直接從旁邊小徑下了橋,慢慢走到張筠身邊笑道:“張尚書很有雅興啊!”

張筠嚇了一跳,一擡頭見是李慶安,不由驚訝道:“大將軍怎麽來了?”

他又看了看兒子,不由臉一沉道:“這個逆子,竟然不通知我。”

“張尚書不要錯怪令郎,是我不要他通知尚書。”

這時,旁邊的幾個漁友見李慶安過來,都慌忙站起身,對張筠道:“張相國既然有小友來,那我們就先走了。”

張筠笑著給他們介紹李慶安道:“這位可不是什麽小友,這位便是你們常提到的李大將軍,趙王殿下。”

幾個老漁友驚得嘴都合不攏,這個年輕人竟然就是威名赫赫的李慶安,他們呆了半晌,一起躬身施禮道:“我們該死,大將軍千萬莫怪。”

李慶安拱手回禮笑道:“我是不速之客,驚擾了幾位老丈釣魚,是我要賠禮才對。”

他又對離他最近的一個老者笑道:“這位老翁,借你的胡凳和魚竿一用,明天我派人還給你。”

“大將軍盡管拿去!”

李慶安也戴上了鬥笠,坐在張筠旁邊,笑道:“我在碎葉時也常釣魚,今天就當一次張尚書的漁友吧!”

張筠微微一笑道:“能得大將軍這樣的漁友,張筠三生有幸。”

兩人一起甩杆,將魚線長長地拋了出去。

“我聽說碎葉熱海中無魚,是這樣嗎?”

“熱海波光浩淼,怎會無魚,只是當地人傳說海中有水怪,不敢捕魚罷了,張尚書去過安西嗎?”

“我最遠只去過河西,去過居延海,萬馬奔騰,沿著居延海疾奔,那種壯觀的景色我至今難以忘懷。”

張筠追憶從前,低聲嘆道:“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也老了,再也走不動了,就終老長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