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霓裳曲第十章 寧鳴(第5/6頁)

狄青心情激蕩,後悔道:“我方才忘記謝他了。他好像也有很為難的事情,方才對宋綬說什麽‘為臣不忠’,又是什麽意思呢?”

郭遵解釋道:“當年太後初政,佞臣丁謂大權獨攬,將政敵名臣寇準、李迪悉數罷免,貶出京城。丁謂命令當時的知制誥宋綬起草貶官詔書,那時滿朝文武都屈服在丁謂的淫威之下,宋綬也不例外。宋綬雖知道寇準、李迪是忠臣,但詔書上卻斥寇準為‘為臣不忠’,給李迪的評語是‘附下濟惡’。宋綬自詡清正,這件事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痛處。範公提及‘為臣不忠’一事,並非想揭宋綬的傷疤,多半是想勸宋綬,上次沒有堅持,留下一生的遺憾,希望他這次能堅持。”

狄青不解道:“範大人就是想宋綬勸皇上莫給太後祝壽嗎?這好像也沒什麽呀?”

郭遵四下望了眼,見身邊沒什麽酒客,這才壓低聲音道:“狄青,你很多事情不明白的。如今太後雖垂簾,但天子已成年。很多人都希望太後早些還政給天子,但太後好像根本沒有這個打算,很多人私下議論,太後自己想做皇帝。”

狄青一凜,記得當初張玉在西華門所言,恍然道:“所以太後寧死不用寇準,只用親信,是在為篡位做準備嗎?”

郭遵嘆口氣,“太後到底會不會篡位,誰都不清楚。但這幾年來,太後出遊,均是用天子的玉輅,朝拜規格,也愈發的向天子禮儀靠攏。過幾日就是朝廷冬日祭祀,天子要帶群臣先去給太後祝壽,然後再祭祀,無疑又把太後淩駕在天子之上。太後得寸進尺,一步步的試探群臣之意。範公只怕太後篡位,天下大亂,所以上書反對此事。如今朝廷失言,只有此公敢為人先。我帶你前來,其實就想讓你和他多說幾句話。”

狄青醒悟過來,“郭大哥只怕我意志消沉,所以想用範公之事鼓勵我?”他這才明白郭遵的良苦用心,心中大為感激。

郭遵笑笑,心道,狄青終於長大了,唉,只希望他以後,能少受些苦。二人各有所思,狄青又盡了一杯酒,感動道:“我過幾天,一定要去範公府上拜謝。這樣的人,值得我敬。”

郭遵搖頭道:“不用了,我想他很快就要離開京城了。”

狄青一驚,“為什麽?”

郭遵悵然道:“你難道方才沒有聽宋綬說,出頭的鳥總是先死。範公這次上書反對天子帶文武百官給太後祝壽,只怕不用兩日,他就要被逐出京城!他方才唱‘忍把浮名牽系’之時,我已明白了他的用意。”

狄青震驚道:“你是說,範公明知道要被貶,可還要上書?”突然想到範仲淹臨別說過,“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見。”狄青終於明白了,可心中驀地酸楚,為那孤獨的背影。

“是呀,這就是範仲淹,好一個範仲淹!”郭遵放下空空的酒杯,輕敲著桌案嘆道:“這種人,你應該見上一面的,因此我今日就帶你來了。”他起身放下些碎銀,已舉步向樓下走去。可不等下樓,有一禁軍急急奔來,見到郭遵,大喜道:“指揮使,你果然在這裏,太後急召你入宮。”

郭遵愕然,不知太後宣召何事。回頭對狄青道:“你先回去,我去宮中。”狄青點頭,見風雪漫路,目送郭遵離去後,轉身舉步向郭府的方向走去。他喝了些酒,借著酒意,回想方才在酒樓的一切,一會兒心情激蕩,一會兒愁腸百結。

他本是鄉下少年,本性善良,仗著些本事,碰到不平之事,總喜歡管管。後來幾經磨難,性格已經變了很多,多少有些憤世嫉俗,自怨自艾,但今日知道範仲淹的往事,突然想到,範大人屢經磨難,還是心憂天下,自己有什麽理由自暴自棄呢?

一想到這裏,狄青已振作起來,見風雪撲面,不覺寒冷,反倒豪興大發。借著酒意敞開了胸膛,高聲吟道:“人世無百歲,屈指細尋思,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年少癡,老成憔悴,只有中間經年,春風得意,忍把浮名牽系?”狄青不喜文,卻喜這詞的蒼涼意境。踏雪正歸時,途經一巷子旁,風雪塞路,突然見巷墻那面有棵大樹,上面掛著個風箏。

風箏做工精細,上面畫著一鳥,羽翼華麗,鳥喙為紅色,兩翅又有紅黃色的翼斑,在這一片蒼白的京城中,顯得頗為明艷。狄青第一眼見到那鳥兒,就喜歡上它了,雖然他還不知道風箏上的那鳥叫什麽名字。

這並不是放風箏的季節,可為什麽會有風箏落在樹上?狄青突然想到,這種天氣卻來放風箏,這人倒和風箏一樣的寂寞。不再多想,狄青已準備翻墻上樹摘下風箏,正要有所舉動,突然聽到有女子聲音道:“喂,你幫我們取下風箏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