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三道伐蜀(第2/2頁)

只是——“山嶺在前,望之似近,行之則遠。雖不當以其遠而不行,然但好其高,但騖其遠,而不見足下者,必折轅覆車也。元直即似覆車之馭,可不慎歟?”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滿腦子只有理想,而不考慮現實情況,你遲早會栽大跟頭的呀!

所以周不疑在是勛的教訓下,日常言行多少收斂了一些——起碼曹操還沒想著要宰了這個狂生,他比原本歷史上要活得長久多了。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把他周元直搓揉成是勛可用的人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勛有時候也覺得,之所以收周不疑為徒,或許只是為了方便傾訴一些過於超前的理念而已,跟自己收諸葛亮、司馬懿等人不同,簡直一丁點兒功利心都沒有——也壓根兒無從功利起。

周不疑既然是這種秉賦,所以也一直沒有去求官,反正有舅舅劉先和老師是勛照顧著,他也不會餓死,日常就幫忙是勛整理一些文稿,或者審校一些書樣。可是這回突然間跑上門來,向是勛告辭,說我打算出去當官兒啦。

原來是周不疑的好朋友、歷陽王曹沖找到了他,勸他跟隨自己之國。按照曹魏官制,諸侯王的屬臣第一是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臣也”;第二是相,實執郡守或縣令之職;第三為長史,乃國相之副;其下各部門就跟普通郡縣沒多少差別。不過在此基礎上,還多出一名“宗正”,負責諸侯國的祭祀,多出一名“少府”,相當於諸侯的管家,無定額可任用多名“大夫”,協助處理國君家事——此三職不由朝廷任命,諸侯可以自擇。

所以曹沖找到周不疑,說我一旦之國,就跟流放也沒啥兩樣,恐怕身邊兒再沒幾個熟人,實在是太過冷清寂寞啦——要不元直你跟我走吧,任為大夫,也不用管什麽事兒,只要能夠陪伴在我身邊,於願足矣。

曹沖的樣子可憐兮兮的,周不疑心腸一軟,不忍推拒,於是就來找是勛辭行了。是勛沉吟良久,說你想離開都城,倒也不是壞事,然而——“歷陽王聰慧過人,恐非久安於國者也。”話說得很隱晦,真實含義是:曹小象聰明過頭了,而且野心不小,我怕他遲早會栽在他那份兒小聰明上。

曹沖曾經暗爭儲位,周不疑是知道的,對於他坑陷故太子曹昂事,也聽說了一些風聲,所以立刻就領會了是勛言中之意。周不疑拱手道:“謝先生教誨,吾當勸諫歷陽王,即為社稷之安,亦當屈己之志也。”是勛心說你真未必勸得動曹小象,而且你的性子太過耿直,恐怕遲早會栽在好朋友身上……不過算了,人各有志,不能勉強,你想去就去吧,只是千萬牢記我的囑托。

諸王之國以後,政局逐漸變得平穩,於是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為征討蜀中劉備而全方位開動起來——實掌半個兵部的諸葛亮累了個臭死,幹脆在取得了是勛的首肯,繼而向曹操請奏後,把是復也扯進兵部去幫他的忙。

按照計劃,分兵三路,以伐蜀漢——還不包括南中雍闿等人的背後捅刀子。

第一路在雍州,以柱國夏侯惇為都督,雍州刺史梁習為監軍,坐鎮長安,督張郃、徐晃、樂進、路招等將,並扶風太守王雄、馮翊太守滿寵、關中太守司馬孚等,謀自倘駱、褒斜二道南取漢中。

第二路在涼州,以輔國曹洪為都督、涼州刺史張既為監軍,坐鎮冀縣,督於禁、閻行、費曜等將,並隴西太守蘇則、漢陽太守姜敘等,謀取武都。

第三路在荊州,以輔國曹仁為都督、魯肅為水軍都督、荊州刺史賈逵(賈衢更名)為監軍,坐鎮秭歸,都臧霸、孫觀、牛金等將,並南郡太守蔣濟,循江而上,以向巴中。

計劃在九、十月間,三路並進,以使劉備首尾難顧。當然啦,這三路有虛有實,主力都在夏侯惇手中,奪取漢中是戰役的關鍵——至於能不能順利進入三巴,與北路兩軍呈夾擊之勢,就要看一定的運氣了。

可是誰想到軍將和糧草物資正在陸續不斷地往三處運輸,戰役準備如火如荼地展開當中,當年七月,突然間夏侯惇從長安返回了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