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離間江陵

中書台的日常事務,是勛慣常大撒把,大多交給左仆射劉曄和右仆射董昭去處理,這回接了科舉考試的活兒,便幹脆徹底放手了,單辟一間靜室,召集陳群、任嘏、荀悅、劉放四人過來商議。

是勛首先提出,咱在定考題前,先得圈定考試範圍,倘若漫無目的地出題,既是對考生的不負責任,也很難判定高下。明經、明法、明算、治劇、知兵五科,明法、治劇都好說,即以漢律為題;明算的範圍最好不出《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至於知兵,陳群提出以《孫武兵法》、《吳起兵法》、《太公兵法》、《司馬法》四部書作為考試範圍。是勛點一點頭,隨即補充道:“仍須增一書也。”眾人拱手相問,是勛微微一笑:“《新書》豈可或缺?”

所謂《新書》,後世稱之為《孟德新書》,乃曹操自著兵法,由是勛先把稿子“請”了去,首先刻版印刷,刊發各地——《新書》是曹操自己定的名兒,他就算再狂妄,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字給列於其上啊(列名倒有可能)。是勛說了,吾等為魏國選拔人才,豈可不用《新書》?豈可不顯揚主公之宏略耶?

眾人紛紛撫掌贊嘆:宏輔所慮深遠,吾等不及也。是勛心說其實你們是想誇我馬屁拍得到位吧?直說也無妨,我不會臉紅的……至於《明經》,考試範圍自然得是儒家經典,就如同後世的進士科一般,主要考“四書五經”。不過實話說,“四書五經”的總量並不算龐大,全加起來,還未必有初中生一學年各科目的課本兒字數來得多(當然啦,中學課本並不要求全書背誦),範圍既小,一則導致了生員往往只摳“四書五經”,卻不讀別書,知識面非常狹窄,二來也迫使考題是越出越偏——比方說挑一句完整的話,掐頭去尾裁當間兒,光剩下跨句逗的一小段,根本讀都讀不通,不是把故典背得滾瓜爛熟的,連出於何書都琢磨不清楚。

這般出題,要求把學生的精力全都耗費在對典籍翻來覆去的背誦上了,別說實務,就連典籍的文意都未必有時間去深刻領會,那還不考出一群書蠹來?科舉制日益成為束縛思想、糟蹋人才的毒瘤,部分根由即在於此。

所以是勛說了,明經科既然最重要,那麽考試範圍也必須得廣,非真正飽學宿儒別想得著好成績——咱們就以“建安石經”作為範圍吧。眾人亦皆首肯。

其實是勛心裏想的是,“建安石經”我是第一個摹下來刻版印刷的,別家書坊都算跟風兒,版本無我之精、銷路亦無我之廣。可以想見的,一旦科舉之詔頒行天下,士人們必將四處搜尋我家的印本去刻苦研讀——古往今來,何種書籍銷量最廣,利潤最高哪?肯定得算教輔類啊!

他早就想好了,再可利用這次自己主持科舉考試的機會,完了把所有通過的卷子全都結集出版,就跟後世的八股文卷似的,肯定又能大撈一票!

陳群、荀悅等人都是傳統文士,為人誠實(可能劉放腦筋要相對比較活一點兒),就誰都沒想到是令君隱藏在光明正大的考試計劃之下,竟然還有著種種金錢算計……其實不僅如此,“建安石經”的藍本是古文經,標注是鄭氏學,是勛得著機會,還摻和進不少私貨去(比方說添入《孟子》)。他在河東、朔州、幽州任上,以及對於自己影響力較大的青、徐等州,盡皆恢復郡校,即以自印的“建安石經”為主要課本——當然啦,不是白送的,而是官方采購。所以這些地方的士人,也包括了相當多的寒門子弟,天然對“建安石經”比較稔熟,相信圈定石經為考試範圍,等於為這些士子大開了方便之門。

圈定範圍,昭示天下以後,下面就要考慮考試流程、規章,以及出題種類和判卷標準啦。這一研究就是一個多月,其中陳群等人是全程跟進的,文部尚書荀悅卻只跟了四天便突然病倒,然後於四月初猝然辭世。

荀悅字仲豫,乃荀淑之孫、荀儉之子,也是荀彧的堂兄,荀氏一族中最年長者。荀悅的去世,無疑如同不久前荀彧離職一般,都對荀氏乃至於汝潁集團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是本年春夏之交去世的第三位重量級政治人物。

第一位自然是陳登陳元龍,第二位死得比荀悅早,但消息卻要在荀悅去世後才始傳至安邑——荊州牧劉表在被兒子、侄子軟禁之中憂憤而卒,享年五十五歲。

劉表去世的消息傳到安邑,曹操召集群僚會商,說劉表既死,江陵自然人心離散,劉琦、劉磐與劉琮、蔡瑁等人的矛盾必然激化,咱們要不要先暫緩攻打江東,秋後先去滅了劉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