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益州可入

提起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這年月除了孔明本人以外,大概沒誰比是勛理解得更深刻了——無他,後世兩千年裏相關研究文章是汗牛充棟啊,有誇的有貶的,有挑錯的也有全盤否定的。在是勛看起來,戰略構想終究是粗疏的,要求面面俱到那是癡人說夢,其後戰術上的失敗,不能歸咎於戰略。劉備若換了諸葛亮鎮守江陵,荊州未必會丟,《隆中對》就有可能從紙面上走向現實——諸葛亮打仗未必有關羽驍勇,但他起碼謹慎啊,更不會莫名其妙地去跟東吳鬧僵。

所以是勛對《隆中對》評價挺高,而且就劉備來說,那是唯一可以執行,有機會問鼎天下的戰略構想。本來以為歷史既然改變,這套戰略就此消散於未萌了,沒想到竟然還能親耳得聞孔明之論。自己能跟諸葛亮討論《隆中對》,這事兒可有趣啊,是勛的興致立刻就高了起來,開口便問:“益州可得乎?”

諸葛亮說可得——“設劉君朗(劉焉)在,恐未可得也,今焉既歿,而劉季玉(劉璋)襲之,內有東州兵跋扈,外有張魯、趙韙相攻,欲取益州,正其時也。”

是勛說你知道劉璋是哪一類人嗎?你身居荊州,難道對益州的形勢也如此清晰不成?難道真所謂“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諸葛亮淡淡一笑:“吾未得見劉季玉何人也,但聞其事久矣。”隨即跟是勛解釋,劉焉是江夏人,入蜀的時候,帶了很多荊襄八郡的士人、兵馬過去,此後亦陸續有荊州人往投蜀中,因而通過往來書信、回鄉探親,就把益州的情勢全都傳到了荊襄,只要有心去打聽,總能夠發掘出其中的秘奧來的。

所謂“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當然不是靠的閉門造車、向隅虛構,而是通過士人間的聯絡圈子,能夠搜集到各地區的重要情報。諸葛孔明有志於天下,人又聰明,本身在荊州的士人圈裏名聲雖然不響,臉都混得挺熟(他是黃承彥的準女婿啊),所以搜集情報、分析局勢,便將益州摸了個八九不離十。

劉焉共有四子,長子劉範、次子劉誕,都在長安,為了逃往益州而勾結朝臣想造李傕的反,結果被李傕所殺。三子劉瑁,為人驕狂武勇,本來最有機會當繼承人的,然而東州士認為他桀驁難制,所以明著勸諫、暗中耍詐,最後把劉焉末子劉璋給扶上了位。

劉璋劉季玉,為人懦弱,所以東州兵認為他好控制。然而懦弱歸懦弱,這家夥的上台,卻直接引發了兩樁內亂。一是巴人趙韙,為劉焉寵臣,長期鎮守東線,以敵劉表,益州土著深受東州士的壓迫,於是集結在他身邊,公然掀起了反旗——要是劉焉還在,趙韙肯定不會反,倘若是劉瑁上台,趙韙也未必反,但作為東州士傀儡的劉璋繼了位,卻不由得趙韙不反了。

二是劉焉曾遣張修、張魯攻略漢中,施行五鬥米道的道法,從此便以“米賊攔路”為名絕了貢賦。劉璋素來與張魯不睦,才繼位竟然就殺了張魯的全家,於是張魯一怒之下,攻殺張修,割地自雄,還打算整備兵馬直取成都去報仇。

也就這兩年間發生的事情,諸葛亮雖然先從兄長送葬瑯邪,接著北上冀州投了是勛,卻仍然跟很多荊州士人——尤其是他未來的老丈人黃承彥——有書信往來,把這些事情全都探問明白了。

據他跟是勛說,趙韙、張魯全都致信劉表,請求暫時和睦,好讓他們後顧無憂地去打劉璋,這個時候,就是益州最為混亂,劉璋最為虛弱的時候——“若劉景升無後患,即可以相助趙韙為名發兵蜀中,雄踞兩州。奈何孫氏在後,張羨、張繹又反之於南,無可全力西進也。然若遣一大將,率萬人溯江而上,與趙韙合,以攻劉季玉,則季玉必敗矣。”

是勛略略一皺眉頭:“若此大將為劉備,將如何?”

諸葛亮說:“劉玄德在新野厚買人心,吾聞其與司馬德操相善,徐元直等皆往相投……”他這時候還沒得著龐統亦投劉備的消息——“倘果如先生所言,彼乃梟雄也,即可進圍成都,並趁機遣荊州人入城以動搖東州士。若許之殺趙韙,仍用東州士,則劉璋可滅,益州可得也。”

東州士囂張跋扈,所以抱團,並且緊密地團結在劉璋身邊,與趙韙等相抗,就是生怕益州土著得了勢,會把他們這些無根之草一舉鏟除嘍。倘若這時候從荊州來了一夥老鄉,說我主取代劉璋鎮蜀以後,仍將維持東州士的統治地位,那麽因情因勢,東州士都有可能倒戈——終究劉季玉就是“扶不起的阿鬥”的預告版啊,東州士這會兒也全都看清楚了。

若非如此,在原本的歷史上,後來劉備入蜀,怎麽會有那麽多帶路黨呢?張松是益州土著猶有可說,法正、孟達都是關中人,也算半拉“東州士”,李嚴是正經的荊州出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