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夕照空山 20 敏士不敏靴中失火 勤政議政老相寵衰(第3/5頁)



  “回萬歲……”朱綱滿臉掛淚,早已離座伏地,連連叩頭道,“奴才是心裏感愧……楊名時是君子,奴才是個小人……”乾隆頓了一下,嘆道:“君子與小人,其實只一念之差。執性修德者即為君子,貪利亂性者就是小人。生而為聖賢的能有幾人呢?你曉得這一層,已經接近君子了。俞鴻圖激於義憤、循之天良,在朝會上直言力抗諸王,彼時他是大丈夫,真君子。此乃朕親眼所見。後來出外任,愛錢了,就變成小人,終於自罹殺身之禍。郭繡在山東貪賄不法,經聖祖開啟良知,清水洗地,斷指告天,終於成一代名臣,卻又是一類模範,思量思量其中道理吧!”

  朱綱行禮蹭蹭退了出去。乾隆正想說話,見傅恒呆著臉木偶似地癡坐,便問:“你在想什麽?”

  “奴才在想主子方才的話……”傅恒忙回復道:“方才奴才去劉統勛府,家裏擺設、傭人,比不上鄉裏一個殷實人家。奴才自己似乎太奢侈了——別將來也變成個小人,豈不荒唐?”

  眾人聽了,都是臉上一笑即收。訥親自問節儉清廉,心地坦然。看自鳴鐘時,已過午初,還有許多正經事沒有說,身子一躬正要說話,乾隆指著杌子道:“你們也都坐下說話吧!”他自己卻起身下座,在殿中徐徐踱步疏散筋骨。擺著手道:“談公務吧!”

  “是!”訥親正襟危坐,打開記事折兒,說了幾處外任州府官調轉的事,又講雲南邊隅有幾個縣,多年沒有主官赴任,縣裏只有一兩個老衙役主持政務,法政、民政弄得一塌糊塗。接著又談前年鬧災府縣,去年豐收,今年又是大熟,恢復征賦外,軍機處還想把去年免征的錢糧收回四成,以補軍用,充盈藩庫。還要說盧焯的案子,乾隆卻擺了擺手,說道:“今日不議案件。盧焯的事不關民政。”傅恒欠身陪笑,說道:“主子,這事關乎民政的一一他摘了頂子,在百姓裏還是威望很高。老百姓有口謠‘雲南有個楊青天,我們福建有盧焯,如今貪官遍地跑,偏將盧焯下大牢。不信抄盡文武僚,看是誰家積財少?”審盧焯時,一萬四千老百姓圍住臬司衙門。砍倒了纛旗,砸爛了堂鼓,福州城商人罷市,鐵工叫歇①。城門領帶兵彈壓,兵士們都是本地人,站著看熱鬧。最後還是放出盧焯本人出來相勸,人們才都退了。從福建過來的人說,當地縉紳正商議叩閽告狀,用萬民傘護送盧焯押解進京。處置不當,要激起民變的。”

  乾隆聽見“民變”二字,停住了腳步,皺眉想了想,問道:“衡臣,盧焯是你的門生,此人到底操守如何?”張廷玉輕咳一聲,說道:“奴才與盧某並無深交,但此人幹練,辦事勤勞肯吃苦因此甚得人心民望。他這次貪案發作,倒不在旁證多,是他自造了證據,反而證死了他。他收了楊景震轉來的五萬銀票,嘉湖道查訪到楊景震受賄劣跡,已經有密奏呈了總督德沛,盧某怕案發牽連自己,用八百裏加緊提本參劾楊某。這是官場上慣用的老手段。不足為奇。此一舉足證劉吳龍沒有誣攀盧焯。誠如今日萬歲訓誨,君子小人之間僅一念之差。盧焯從前雖好,這次自蹈法網,也無可奈何。”乾隆仰著臉看著殿頂的藻井,許久長嘆一聲:他其實十分喜愛盧焯。他也不相信那個滿手老繭,在河工上被曬得又黑又瘦的盧焯,怎麽一下子變成了收受銀兩、貪墨不法的盧焯。深有感觸地緩緩說道:“真不可思議!盧嬸、鄂善、莊友恭,朕是想讓他們在水利上給朕辦些事的。黃河、淮河、潛運、太湖淤塞……有多少事啊!朕怎麽就物色不來陳潢、靳輔那樣有操守的能員幹吏?”

  “萬歲!”訥親沉思著說道,“鄂善、莊友恭還是好的嘛。就是盧焯,案子也並沒有了結。奴才還有些想頭;抄盧焯的家時只抄出四百多兩銀子,五萬銀子原封也沒動,他又有折子彈劾楊某。如果盧焯愛錢,他原在尖山壩河工上,每日過手銀子上萬兩,要撈個二三十萬豈不便當?”傅恒也在沉思,說道:“據我看來,盧焯貪賄還是有的。他得民心,是他還肯辦些實事。如今官場上,無官不貪,無事不行賄,只是有些人手段高明,我們捉不到證據而已,那些受賄官兒

  ①叫歇:在現代,即罷工。肥了,還一點實事不給老百姓辦。這樣比起來,盧焯還算好的。不然,哪有那麽多民眾起來替姓盧的叫屈?”

  這又是一番道理。殿中君臣聽得個個發怔。乾隆突然大笑,說道:“傅老六真獨出心裁!吏治剛剛經過雍正爺整頓,到朕手幾年,就糟到這份兒上了?朕不信!——今兒不議這事。鎖拿盧焯進京,朕親自問他!”說完,他立即又對自己的自信生了疑,臉上似悲似喜地沉吟一會,慢悠悠地踱著步子回到禦座上,說道:“朝廷原說受災的府縣蠲免錢糧,決不要再收什麽三成四成的了,仍舊免了。繳足今年的就成了。糧食多了,米麥價錢太低,會谷賤傷農,讓從戶部撥出銀子來買,可以平穩糧價。還有多的,可以建義倉,幫窮人存糧備荒。真到荒年,又可省下賑濟銀子——這是李衛在江南行之有效的辦法,要推到各省。這一條軍機處詳議一下,寫出明發詔諭頒行天下。糧食多時不要打窮百姓的主意,你讓他有點積余,可置田,置農具,算到底這個帳朝廷算不虧。至於雲南邊遠的幾個縣派不下去主官,那是因為那些地方荒僻,知照雲南巡撫,凡派往這些縣治的官員,養廉銀子加厚一倍。曉之以義,動之以利,總有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