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變之說見於記載,有人認為最早的是《史記·酷吏列傳》:酷而廉的尹齊生前任淮陽都尉,對地方豪強下過狠手,殺了不少。他死於任上,“仇家欲燒其屍,屍亡去歸葬。”另一種說法是尹齊死後,明白仇人不會便宜自己,“恐怨家欲燒之,屍亦飛去”。從安徽淮陽到山東老家茌平總有大幾百裏吧,不管是飛還是走,都是很嚇人的。但我猜測,事實的真相不過是,尹齊料到死後要遭報復,所以提前安排親信,不等仇家下手,便火速把屍體運回。但這事一經渲染,便成了中國第一起有記載的屍變了。話說回來,如果尹齊的屍首真的能跳出棺材,豈不“死諸葛走活仲達”,仇家們嚇也嚇死了,自己何必逃回老家呢。但除了正史之外,記載屍變的故事實在不少,而且常有不同的花樣。下面按嚴重程度的不同來簡單介紹幾種。

一種是上半身的“屍蹶”,屍體忽然從靈床上硬邦邦地蹶然而起,坐了起來,並無更激烈的動作。南宋洪邁《夷堅支志·丁集》卷二“安妾柔奴”條:柔奴得了水蠱而死,請了和尚來做法事。法事剛開始,屍忽自起而坐。眾人嚇得亂跑,只有一老僧獨留不去,道:“此屍蹶爾,何足畏!”一伸腳把它踹倒,趕快擡起來塞入棺材了事。屍體的角色轉換很快,躺著時本來很受人景仰,偏要坐起來嚇人,挨頓狠扁也就老實了。但也未必是這麽回事。據前述《談氏筆乘·幽冥》“屍蹶”條,屍蹶只是詐屍的一種稱呼,一般來說,坐起之後就應該跳到地上的。但這位姨太太並沒有把全套動作完成,想象那神態,好像是大夢初醒,正在納悶自己為什麽躺在這裏——如果大膽地揣測,更可能是一種“假死”後的蘇醒。不料她醒得不是時候,被犯經驗主義的老和尚錯認作屍蹶,一腳踹下去,便弄成真死了。[2]

一種是“屍脹”,即屍體反常地膨脹起來。《夷堅支志·丁集》卷一“王大卿”條,說平江知府王季德,到官僅一月而卒。“府僚合力為治喪,臨入殮,屍忽猛張(脹),不可容。”結果弄得塞不進棺材。直到從老家把他自己早備下的壽材運來,屍體才恢復原狀。原來這位死者像一些人睡覺要挑床一樣,別人的棺材他睡不舒服。但這種屍脹,據《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薛錄事魚服證仙”所說,似乎並不是什麽太特異的現象:

只見家人們都道:“現今七月天道,炎熱未退,倘遇一聲雷響,這屍首就登時漲將起來,怎麽還進得棺去?”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卷一也說:

《風俗通》雲:“雷不蓋醬。”雷聲者,陽氣之發也,收斂之物,觸之輒變動。今人新死未斂者,聞雷聲,屍輒漲起,是也。

“雷不蓋醬”或作“雷不作醬”,解釋有多種,但我以為謝肇淛所說較為近理,雷聲一動,那醬便脹(就是發酵吧)得把缸蓋都頂起來;如果缸蓋壓得太緊,像香檳塞一樣崩出老高的可能也是有的。但把人屍與大醬相比擬,終久讓人不爽,而且不怕雷聲一起,那屍首把棺材都脹破嗎?且不管它,總之,民間本有聞雷屍脹的俗說,但屬於自然現象,不值得炒作的。

另一種是“屍舞”,屍體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此事僅見於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三:

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斂。日暮,其兒女忽覺有樂聲漸進,至庭宇,屍已動矣。及入房,如在梁棟間,屍遂起舞。樂聲復出,屍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其家驚懼,時月黑,亦不敢尋逐。一更,村正方歸,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罵尋之,入墓林,約五六裏,復覺樂聲在一柏林上。乃近樹,樹下有火熒熒然,屍方舞矣。村正舉杖擊之,屍倒,樂聲亦止,遂負而還。

我覺得這故事極為有趣。很多仙傳故事中都談到某位有道行的人死的時候,別人會聽到音樂聲,所謂仙樂盈庭,那是天上的神仙排了儀仗隊來迎接死者上天的。可是這位村長太太沒讀過仙傳,不懂“屍解”的程序,一聽仙樂,興奮過度,靈魂還沒解出,就跳起了胡旋舞,結果一下子從仙人變成妖孽,挨了大棒子,老老實實讓人背回去。但從這事也可以看出,我們的村長也曾經有過很實在很厚道的歷史,竟把此事如實張揚出去了;倘若乖巧些,只講仙樂來迎的前半截,那便是天降祥瑞,府縣甚至朝廷都會把她封為感動大唐的人物,而《神仙通鑒》中我們河北也就多了一位仙姑了。

一種屍變是屍體本身並不為厲,只是不大守規矩,不與任何人打招呼,就離開了他應該老實待在那裏的地方。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很容易嚇人一跳。清人俞蛟《夢廠雜著》卷八有“屍變”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