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店

孟婆店就是專門供應迷魂湯的茶店。店主是孟婆,其茶也如“狗不理”一樣,物以人名,叫作“孟婆湯”,卻是無人假冒的真正百年老字號。

幾千年前,古希臘神話的冥界就有“忘泉”,或譯“忘川”,但中國的孟婆湯卻出現得很晚,保守地說,只是到明代才見於文字,真讓人不好意思。可是在這迷魂湯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冥間茶水與陽世不同的說法。其所以不同,就是入冥而尚須還陽的人,是不能喝陰間的茶水的,因為喝了就不能再回到陽世,只好留在那裏做鬼。《太平廣記》卷三百八十五引《玄怪錄》(《說郛》引作《河東記》)雲:崔紹至陰司,有王判官降階相見。茶到,判官雲:“勿吃,此非人間茶。”洪邁《夷堅乙志》卷四“張文規”說的更明確,道:“有持水漿來者,切勿飲,飲則不得還。”

不僅是茶水,就是冥間的飯食也不能吃。那緣由不難理解,冥界的食物只能來源於人間,而墳墓裏陪葬的食品又一定要變質,化為腐臭甚至一攤爛泥。這些腐臭的食品正如其他朽敗的衣物一樣,從冥界一方來看,卻是很新鮮的。生魂在冥間吃的是看似新鮮的東西,但還陽之後,這些肚子裏帶回的東西就也隨之“還陽”為腐物,於是不死也要大病一場。茶水本無須有這些顧慮,卻也不能讓生魂飲用,這就是被熱粥燙了嘴,見了臭豆腐也要吹一吹了。但是例外卻也不少,其中就有專供生魂喝的東西。唐人李伯言《續玄怪錄》“王國良”條,記冥府中有種飲料,是專供暫到冥界卻還要回歸陽世的人喝的,因為喝了之後,就不會忘掉在陰間的所見所聞,以便還陽之後,巨細無遺地宣傳冥間果報,以儆世人。冥間既有可以防止失憶的茶,也就不妨再有抹去記憶的茶,只要有必要,隨時都可以造出來的。

關於迷魂湯的記載,明人朱孟震《河上楮談》卷一“記前生”算是較早的了:

有一仆,年可十二三,自言前世為淮陰民楊氏女,名小閨子,九歲死。死時人引至一處,男女群聚,各飲以羹。人競取器飲,女獨幼,不能得器,或與一瓦,女墜瓦地上。忽促之去,不得飲。已乃墮一池中,覺,復生淮陰民家為子。三歲時父抱就某橋買糕餌,見其前父,手挽之曰:“我閨子也。”父不能識,乃求歸其家,見前母,為道前世事歷歷。二家因共子之。

所飲之羹即是迷魂湯,只是沒有說出名字。喝湯並不需要強制,鬼魂們大約已經渴到了十分,所以只有擠搶著才能喝上。而且這迷魂湯是在臨轉世時才喝,也是合乎情理的,不像有些民間傳說,認為人死後到了陰間先喝迷魂湯,如此則喝下之後連自己是誰都懵然,還怎麽到十王殿去過堂?那種入冥先喝湯的說法亦見於小說,最典型的就是《聊齋志異》中的《三生》:

劉孝廉,能記前身事。自言一世為搢紳,行多玷。六十二歲而歿,初見冥王,待如鄉先生禮,賜坐,飲以茶。覷冥王盞中茶色清徹,己盞中濁如膠。暗疑迷魂湯得勿此乎?乘冥王他顧,以盞就案角瀉之,偽為盡者。

還有陳叔文《回陽記》:

是夜昏暈,魂從頂出,欲往冥府,明此果報。忽見本境土地引余而囑曰:“此去有三路,汝須從中路往,余二路非汝所宜行也,途中湯切勿飲,關內橋切勿過。犯此三者,必不能回生矣。”余曰:“唯。”未幾,前途果有一婆施湯,湯甚香,飲者甚眾。余至時果招飲,余即潑地。鬼欲來擊,婆喝曰:“此是三世僧,不可。”乃得脫。不數武,至鬼門關。

這裏的施湯婆婆沒說出姓孟,而且在入鬼門關之前就要喝湯,也頗為不妥。

到了《續金瓶梅》第五回中,就有了“迷魂湯”這名目,而且出現了孟婆:“原來孟婆酒飯就是迷魂湯,吃了骨肉當面昏迷(即親骨肉都覿面不識)。”作者丁耀亢是明末清初人,我們不妨認為迷魂湯之說最晚起於明代。

孟婆神在以往有過風神和船神兩說,此處的孟婆倒不是風神船神的兼職,而是“冥”“孟”二字音近,孟婆即冥婆。在清人編的《玉歷寶鈔》中就為這個新出現的冥神編出了履歷:

孟婆神,生於前漢,幼讀儒書,壯誦佛經,凡有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想,在世唯勸人戒殺吃素。年至八十一歲,鶴發童顏,終是處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稱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至後漢,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妄認前生眷屬,好行智術,露泄陰機。是以上天敕令孟氏女為幽冥之神,造築醧忘一台,準選鬼吏使喚,將十殿擬定發往何地為人之鬼魂,用采取俗世藥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湯,分為甘苦辛酸鹹五味,諸魂轉世,派飲此湯,使忘前生各事。帶往陽間,或思涎,或笑汗,或慮涕,或泣怒,或唾恐,分別常帶一二三分病。為善者,使其眼耳鼻舌四肢較於往昔愈精愈明,愈強愈健。作惡者,使其消耗音智神白色魂血精志,漸成疲憊之軀。而預報知,令人懺悔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