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的化身:曾國藩(第3/6頁)

最嚴重的一次沖突發生在練勇半年之後。曾國藩訓練團勇,要求當地綠營兵一道會操。平時懶惰慣了的綠營兵受不了他嚴酷的訓練方式,在軍官的挑動下,聚眾鬧事,攻入曾國藩的公館,槍傷了他的隨員和護兵。曾國藩狼狽逃命,才幸免一死。曾公館和巡撫衙門僅一墻之隔,事發之時,全城皆知,巡撫卻裝聾作啞。直到曾國藩倉皇跑來,才假惺惺地出面過問,事後,對肇事者未加任何懲處。

血氣方剛的曾國藩受此挫辱,刺激極大。一開始,他想上疏給皇帝,把湖南通省官員彈劾一遍,出出胸中悶氣。可是冷靜下來一想,這樣一做,以後在湖南辦事更難。經過幾夜不眠的反思,他決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不爭這一時閑氣,而是從頭開始,發憤振作,練成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給湖南通省的文武官員看看。

正是這一刺激,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心理能量。他離開長沙,移駐衡州,在那裏招兵買馬,一改協助地方官訓練團勇的初衷而要建立一支自家的軍隊,和太平軍一決雌雄。事實證明,這是曾國藩一生事業的真正起點。如果沒有這次受辱,也許他不會下那麽大的心力去建立湘軍,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中興名臣”曾國藩了。幾十年後,他還在家書中教育兒子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這是他從挫折中得到的大智慧。他咬緊牙關,把這一番大挫辱活生生吞下,倒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湘軍因此而誕生,曾國藩的“中興偉業”也即此起步。

曾國藩一生中的第二次大挫折發生在湘軍剛剛成軍的時候。那是鹹豐四年(1854年),他耗盡心力,練成了這支一萬七千人的隊伍。他對這支隊伍的組織、訓練、裝備、後勤,無不殫精竭慮苦心經營,力求萬無一失。他非常重視首戰的成敗,認為這對士氣人心將起到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成軍之後,耐心等待戰機,沒有十分把握,決不出戰。連鹹豐皇帝屢次下詔催他出兵,他都以準備不充分為理由拒絕了。

誰知,精心準備的第一戰竟是個徹底的敗仗。

鹹豐四年四月,湘軍探知戰略要地靖港和湘潭駐進部分太平軍,人少力薄,而且毫無戒備。等待多時的曾國藩聞聽大喜,決定拿他們開刀。於是兵分兩路,他親自帶兵前往靖港。哪知大軍開進靖港,遇到的卻是浩浩蕩蕩的太平軍伏兵。湘軍上當了。未經戰陣的湘軍一下亂了陣腳,紛紛潰逃。曾國藩把軍旗插在身邊,自己持劍立在旗下,大呼“過旗者斬”,可是他砍翻幾個,余者仍然繞旗狂奔。兵敗如山倒,眼看太平軍殺了過來,衛兵把他拉上了座船,倉皇逃命。

曾國藩呆坐在船內,五內俱焚。自己慘淡經營了一年多的湘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想想自己在皇帝面前許下的豪言壯語,想想湖南官員將如何用嘲笑來迎接他,他無地自容,一急之下,投江自殺。幸虧周圍人拼命打撈,才免於一死。

曾國藩敗走長沙,原本就等著看他笑話的大小官員此刻來了精神。他們下令關閉長沙城門,不讓曾國藩及湘軍一人入城。正在走投無路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救了曾國藩。原來另一支湘軍在湘潭打了個大勝仗,殲敵萬余人。這是太平軍興起以來清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這個勝仗奠定了湘軍的地位,也掩蓋了靖港的慘敗。

經過這一番大驚大險大喜大懼,曾國藩痛定思痛,開始了著名的“長沙整軍”。他認為,靖港初戰失利的原因是賞罰不明,良莠不分,沒有在軍內樹立起不怕死的精神。對於在初戰中一觸即潰的隊伍,他無條件裁撤,自己的胞弟曾國葆一軍首先被解散。對於那些不怕死的部隊,則大量增員,表現勇敢者,大力提拔。此次整軍,極大地提高了湘軍的戰鬥力,確立了“紮硬寨,打死仗”的湘軍作風,為以後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湘軍以後的節節勝利,正是從靖港慘敗中來的。

曾氏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挫辱發生在領兵征戰三年之後。如前所述,曾國藩剛正嚴厲的作風、正人君子的氣質和地方官員卑鄙下作的品性相厭相克。與此同時,朝廷認為,一個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集兵數萬,非國家之福,對他不敢放手使用。曾國藩帶兵三年,一直沒有個正式的名分,孤懸客處,用兵用人用餉無處不難。由於他沒有明確的職權,又拒絕和地方官同流合汙,雖然為保衛疆土輾轉各省,卻處處受排擠刁難。幾萬大軍的軍餉地方上一直拒絕供應,左支右借,常常是有上頓沒下頓,幾萬大軍常常餓著肚子打仗。最讓他心寒的是有的地方官竟以軍餉為誘餌,引誘他的部下到必死之地去打仗。他手下最得力的大將畢金科因此陣亡。他為畢金科寫的悼文中有這樣的詞句:“內畏媚嫉,外逼強寇,進退靡依,忍尤從詬。”正是刻畫了那幾年湘軍的艱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