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加沙地帶(第2/2頁)

盡管長期面臨財務、政治和心理方面的種種困難,聯合國這一專門機構依然工作得非常出色。其預算來源並非出自聯合國綜合基金,而是來自各個成員國單獨出資的捐款(最大頭的捐款來自美國,其次是英國。理所應當)。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提出重新安置難民、到別處而非他們自己的故土以永久定居下來的措施,遭到了難民營駐紮所在領土上的阿拉伯各國政府的反對(加沙地帶由埃及政府掌管)。難民自身當中也有反對意見。他們覺得,默然同意重新安置,就相當於聲明放棄他們復國的權利。可能會有人向他們指出,西德已經吸收了東德難民進人經濟生活——由此獲得了繁榮力量——同時也並沒有聲明放棄對波蘭和蘇聯所強行吞並的德國領土的權利(6)。但這一顯然很是貼切的例子在阿拉伯人的腦海中沒留下什麽印象。照他們看,要保持自己的權利,就要拒絕重新安置的建議。

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有兩項預算:一項是維持難民的生活,另一項是提供復蘇再建。前者少得只能勉強為難民提供夏天不超過1500卡路裏、冬天不超過1600卡路裏熱量的食物;復蘇再建基金則由於阿拉伯各國政府政治上的反對而遭到阻礙。在這樣的兩難境地中,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已經做得很好了。糧食配給量雖然不足,但分配得公平高效,並且還挑選出由兒童、老人和病患組成的群體,給他們額外補充一頓熱午餐。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極其出色(其中婦產工作尤為突出)。母親們都受到教導,孩子們身體一有不適就要早早帶到難民營的診所進行治療。復蘇再建基金一時還不能用於重新安置,現在先支取出來用於教育。現在難民的教育標準,和他們的醫療標準一樣,很可能比他們背井離鄉之前還要高。沒幾個阿拉伯社區團體能夠有這麽高比例的女孩入學就讀。這些舉措使得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頗具聲望,但由此的結局會如何呢?難民營的人口在快速增長,有大量的人接受教育——為了什麽呢?等他們所受的教育一結束,特別是那些已經進入中學階段的少數聰明人,他們有什麽可以期待的呢?或許加沙地帶最鼓舞人心的機構就屬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的職業訓練中心了。技術員即便身為難民,看來也有著獲得長期雇用的美好前途。但這麽多的技術員前途會怎樣呢?

假如說9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難民像一顆炸彈,那麽在加沙地帶倍受煎熬的這20萬人就是這顆炸彈會引爆的彈頭。這裏是威脅世界安全的危險所在,同樣也是對世界良知的質疑。倘若相關各方——以色列、阿拉伯各國和難民自己,不做出痛苦的犧牲,這一危急的人類問題斷然無法解決。世界的責任在於堅持談判和解並且慷慨補償以緩解困難。在全世界各國當中,最重大的責任落在英國和美國身上。至少,在這一方面,阿拉伯人的觀點無可爭辯。

————————————————————

(1) 又譯聯合國難民救濟及工程局,1949年聯合國大會成立的一個專門負責巴勒斯坦難民事務的非政治性執行機構,負責人道主義救助,改善中東的和平與安全狀況。

(2) 非利士人(Philistines),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代民族,其領土位於今加沙走廊及以北一帶。

(3) 典出《聖經》“士師記”第十六章第二十九至三十節。

(4) 聖波菲力烏斯(Saint Porphyrius,約346—420),加沙的大主教,出生於塞薩洛尼基,故稱之為馬其頓人。

(5) 指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國在第四次敘利亞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拉菲亞之戰。據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記載,拉菲亞戰役中托勒密四世軍擁有七萬步兵、五千騎兵和73頭非洲戰象;塞琉古的安條克三世軍則有六萬余名步兵、六千騎兵和103頭印度戰象。

(6) “二戰”結束後,關於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根據波茨坦協議,哥尼斯堡連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東普魯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領土分給了波蘭,因而大量居住在上述地區的德國人遭到驅逐。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西德政府傾向於使用“波蘭和蘇聯統治下的前德國領土”,但波蘭和蘇聯政府拒絕使用這個說法,因為這暗示這部分領土有一天將歸還德國。需要另外指出,1990年德國正式承認重新統一下的東部邊界,終止了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的主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