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魂牽巴勒斯坦(第2/2頁)

我已經在阿拉伯世界的許多地區,見證過同樣的情況,只是形式更富於建設性。流亡的悲慘命運讓多數受害者心碎,但也激發了一部分人作出富於建設性的反應,這些英雄成為了地上的鹽(7)。巴勒斯坦難民的“流散者”在阿拉伯世界當前的復興中扮演著引人注目的角色。是巴勒斯坦的企業,將約旦舊日土氣的首都安曼發展成一座現代城市;巴勒斯坦的教師和技術員正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產油國家中忙碌工作。在沙特阿拉伯東部省的油田上,波斯灣在望的地方,我偶然碰到了一座新綠洲,那是一位逃難到此地的巴勒斯坦柑橘種植園主變魔術般從沙漠中打造出來的。這下是熟悉的不屈不撓的猶太人精神在發揮作用。新的猶太人正循著舊猶太人的腳步。這些苦於巴勒斯坦之咒的阿拉伯人要等上多久才能回到故土呢?五十年?一千八百年?巴勒斯坦的悲劇還要重復多少次呢?

————————————————————

(1) 據聖經記載,雅各所生的十二個兒子後來形成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其中流便、迦得、亞設、拿弗他利、瑪拿西、西緬、利未、以薩迦、西布倫、約瑟這十個支派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在亞述人征服之下遭到滅國,人民被迫流散,不知所終,被稱為“消失的十個支派”。

(2) 所羅門王去逝後,十二支派分裂,十支形成北面的以色列王國,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成立南面的猶大王國。公元前721年以色列王國遭到亞述侵占;公元前586年,猶大王國被新巴比倫人征服,大批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攻占巴比倫,釋放猶太人返回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現在的猶太人基本上是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的後人。

(3) 傑裏科(Jerico),又譯耶利哥。

(4) 提圖斯(Titus,39—81),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任皇帝,79—81年在位,曾在公元70年以主將身份征服耶路撒冷。

(5) 哈德良(Hadrian,76—138),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皇帝第三任皇帝,117—138年在位,倡導人文主義,提倡希臘文化。

(6) 古羅馬時期,聖殿被毀,猶太人被驅逐,著名的拉比阿吉瓦在逾越節祈禱:“明年耶路撒冷見。”數千年來,對流散海外的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是上帝的應許之地。直至今日,這句話仍是逾越節活動結束時禱告的最後一句話。

(7) 典出《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登山訓眾,耶穌教導信徒要做地上的鹽,世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