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美式的特裏波利斯

特裏波利斯,三鎮一體:當今世界最知名的三角城市群當屬大紐約地區(1),由三向橋梁連成一體。腓尼基有過更古老的鼎立三足:提爾、西頓和艾爾瓦德。在一段歷史時期中,這三座城市所形成的聯合體曾是世界的工坊、市場和港口。如今位於黎巴嫩的特裏波利——當初三座城市的代表聚首會晤、處理共同事務之地——正是由此得名,以資紀念。但傳說有雲,到達地中海敘利亞沿岸的腓尼基人是後起之秀,據稱他們早前還在波斯灣的阿拉伯沿岸跟著師傅學以致用。考古學家尚未發現任何實物證據來證實這一傳說,不過,假如你造訪當前沙特阿拉伯的東部省份,你會發現,眼下那裏有一處欣欣向榮的特裏波利斯——不是腓尼基的,而是美國的特裏波利斯。艾蔔蓋格、拉斯坦努拉、宰赫蘭——名字都是阿拉伯語,盡管三座城市都紮根於阿拉伯沙漠,但它們儼然和紐約本身一樣美國化。地處阿拉伯半島的美國:這是當今世界的一大奇觀。在親眼目睹之前,我根本無法想象。我能夠僅用語言,就講述出這一不同尋常的景象嗎?

請跟隨我爬進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停在貝魯特機場上的飛機。待我們飛越黎巴嫩山脈和前黎巴嫩山脈,將殘存的最後一方大馬士革綠洲甩到身後,我們朝東南方飛去,看見而又繼續飛行越過艾蔔蓋格至西頓的輸油管之後,保持往東南方向巡航,又飛了四個多小時(路途長達1000英裏)。在漫長的飛行過程中,我們下方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除了偶爾出現的泵站。不管是在去途還是在歸程,我都連一頂黑帳篷也沒看到,沙漠本身著實單調乏味。等到大馬士革以東的黑火山荒原落在我們機尾後面了,余下的就盡是大片廣闊的黃褐色沙礫,難得見到一小塊符合西方人想象中沙漠常見畫面的那種黃沙波動稍作調節,無以緩解審美疲勞。即便當你因為生平第一次俯瞰阿拉伯半島而激動不已,這一強烈的情緒也會逐漸由興奮消解為倍感無聊。在旅途行將結束之際,整個地貌又突然發生了變化,就像一開始時那樣:宰赫蘭突如其來地自茫茫沙海中躍然而出,正如之前大馬士革突如其來地消失不見;隨著我們滑翔下降,只見陽光灑在另一片閃閃發光的大海上。我們已經從地中海斜穿過“阿拉伯島”,到達了海灣。

我該如何描繪這三座地處阿拉伯莽莽荒漠中的美國前哨呢?三座城市之間有著明確的勞動分工。艾蔔蓋格開采挖掘石油,拉斯坦努拉提煉精制石油,而宰赫蘭則運營管理這項規模驚人的產業。拉斯坦努拉位於一處海角的水邊,其名字便得自該海角;宰赫蘭坐落在一大群小山之中(阿拉伯語“宰赫蘭”一詞意即小山);艾蔔蓋格已經擁有了一座衛星城,而且毋庸置疑,還將衍生出許多的拱月眾星,因為艾蔔蓋格所立足的油田邊界何在迄今無人知曉。勘探各方繼續對沙漠進行勘察探測,他們發現,石油的盡頭依然是石油。三座城市全都裝備了稀奇古怪的工業設施,不過,拉斯坦努拉在這方面較其姊妹城市又勝一籌。假如赫·喬·威爾斯(2)在有生之年有機會前來參觀遊覽拉斯坦努拉,這座城市恐怕會給他帶來靈感,催生出他的代表之作。三座城市均一端是仿佛出自威爾斯筆下世界的建築物,另一端是沙漠,而在二者之間,如茵綠地、密實的樹籬、帶有空調的舒適房屋、學校、醫院、劇院、俱樂部和辦公室都堅守著各自的陣地。要是你熟悉洛杉磯或者波莫納,你就可以想象這裏的場景——只是旁邊多出來了噴水裝置,正與灼人的旱情進行著勝利在望但無休無止的戰鬥。

“日間雲柱,夜間火柱。”(3)在沙特阿拉伯東部的油田上,這樣的高柱不計其數,有如前伊斯蘭教“蒙昧時代”異教的神祇數目之眾。從石油中分離釋放出來的天然氣因無人需要,便以如此極端徹底的方式被處理掉。夜間遊走在任何一條將三座阿拉伯的美國城市連接在一起的公路上,只見整個地貌似乎都在熊熊燃燒。那來自地下的搖曳的地獄之火驟然發出烈焰,直入繁星密布的幽藍夜空。日上中天時,樹蔭底下的氣溫也可能高達——現在是7月——華氏120度(4)。不過,在子夜前的最後一個小時,天氣卻又涼爽得足以讓人平心靜氣地進行冥想。西方工業技術和組織體制創造的業績如斯驚人,而正在其中上演美國戲劇的舞台又如此充滿異域風情!三座城市對山高水遠的問題不以為意:它們的山間避暑勝地在黎巴嫩和厄立特裏亞;它們的醫院護士從印度引進的,出租車司機來自索馬裏。我們何去何從(5)?未來潛藏著什麽呢?但願既是穆斯林的真主,又是基督徒的上帝的那位天主,能引領人類奔忙的腳步離開毀滅之路,走出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