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印度農民的覺醒

“覺醒”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呢?我一向判斷不來,不過眼下也不想讓人告訴我答案,因為這個詞模棱兩可的含義恰好切合我現在打算探討的問題。今天,印度農民無疑被其少數定居於城市、滿腔熱忱的同胞們喚醒了,但倘若沉睡者體內沒有些許喧騰騷動,那麽再怎麽輕推刺戳,也無法將瑞普·凡·溫克從他長久的沉睡中叫醒。況且,縱使想出手相助的眾多善心人知道,只消朝他身上紮針,就算他不情不願,也足以將他喚醒,但他們過於心慈手軟、明察善斷而又有所顧忌,故而無法實施這種俄羅斯式療法。他們的意圖在於幫助印度農民自力更生,能夠容忍挫折和失敗,而非對其采取強迫手段。這便是目前印度社區發展工作既令人欽佩又趣味十足的原因所在。

農民已沉睡了多長時間呢?幾乎和流逝的時間一樣長久,下至今日,上溯自農業問世以來。或許同世界上迄今已有的農作物收成一樣多達8000次,因此在沉睡的農民腦海裏,已經潺潺流過的時間不比8000年短多少。

是什麽造成了這樣持久的昏迷呢?農民一向被加諸於肩頭的沉重負擔壓得麻木不仁。城市和戰爭,金字塔和大教堂,藝術和工藝,國王和祭祀,士兵和婆羅門——所有這一切都爬上了農民的脊背,像寄生蟲一樣,依靠他的勞動為生。它們掠奪了他剩余的產品,聽任他在食不果腹的生存線上掙紮,而這些外來的團體和享受特權的少數人則依靠農民的勞動果實養肥了自己。文明,連同其與生俱來的兩大沉疴——戰爭和奴役,歷來都建立在犧牲農民的基礎之上。直到不久前,農民還想當然地以為,這是他無法改變的命運。好好端詳他的面容,你會看見他臉上那種苦難以及對苦難的持久忍耐,與你在性情溫和的閹牛的美麗眼睛裏所看到的一模一樣,閹牛拖著農民的犁耙,拉著農民的車子,直到精疲力竭轟然倒在行進的軌道上。自文明發端以來,鄉村中閹牛的主人及其妻小就是如此般過活又如此般死去。

農民心懷的宿命論素來出自直覺,而非基於對客觀經濟事實縝密分析之後的解讀。不過,客觀事實都證實了宿命論,直到18世紀農業和工業革命爆發為止;在此之前,人類生產的剩余產品如此之少,假如要有文明這一回事的話,就不免要以少數人霸占獨享廣大農民的成果為代價。如今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機遇,使得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生活便利。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農民都對古老困境下這一革命性的變化有所覺醒。在今日印度,當局的政策便是幫助農民獲得如今總算觸手可及的更好生活。

當我們談及人類時,“更好”往往意味著“精神生活上更好”。但人類生活中,靈與肉的區分是一項人為的二分法。假如人類的生存狀況被壓低到了動物的水準,那他的精神才能也就無從發展。在水準低至此之處,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改善必須齊頭並進;在印度當前的社區發展工作中,二者都被納入考量的範疇。

印度農民人口龐大,任何力圖改善他們生存狀況的努力,都必須大規模地推進,而且整個主體不可能經過單獨一場行動就發生改變。在分散遍及次大陸的一片片村落裏,工作已經開始展開。若幹年之內,組織機構網絡將有望覆蓋現有的全部村莊。

每片村莊的總部中都有一小支專家隊伍——醫務官員、農業顧問、土木工程師——但專家組的核心成員是直接和民眾打交道的村幹部們。這些村幹部們得粗通修路、挖井、公共衛生和農作物方面的知識技能,還得善於交際,因為讓這些村民自發自主地行動起來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當村裏的首領們挺身而出,自己承擔起工作任務,並且說服左鄰右裏追隨效仿的時候,這項行動便取得了成功。

社區發展組織的官員們十分重視爭取村婦的支持。假如婦女們在勸說之下未能信服這項工作的價值,那她們在橫加阻撓男人們的行動上可相當有一套。不過一旦婦女們被說服了,要得到男人們的贊同也就有了保障。無可否認,婦女們思想保守,但她們同樣也有務實的觀念;如果向她們證明這些革新對她們的子女頗有裨益,並且能讓她們心服口服的話,偏見不會妨礙她們采納衛生措施乃至“家庭計劃”。

發展的過程都有哪些階段呢?最高的成就是由村民們自己貢獻出實實在在的金錢和勞力建成的校舍。不過事情要分輕重緩急,要在印度村落裏改善生活,首先必備的設施是水井和下水道。在舊習未改的印度村莊,小街小巷都泛著牛糞與人類產生的汙水的混合物,這上百種讓人衰竭的傳染病源頭滲透進村裏的水井——如果村裏有水井的話。因此,第一步是挖掘水井並以水泥黏合,井口要高於地面,免得在地面就遭到了汙染。第二步是將流毒的街巷改造為混凝土道路,沿路是混凝土建成的下水道。這些初步的改善工作,不單是為了公眾健康,也為了個人隱私尊嚴。這樣的工作聽起來可能平淡無奇,但是背後的精神卻富於想象和同情;這項偉大的印度事業中包含的切實可行的理想主義,或許將給迄今歷史所知的農民生活帶來最有裨益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