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第一(第2/4頁)

滿懷信心的胡佛以“更大的繁榮”為口號取得了白宮入場券,他在競選時宣稱:“我將繼續推行過去8年來的各種政策,那麽,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將目睹貧困被放逐於這個國家之外的那一天。”其深合民意的“每家鍋裏一只雞,車庫裏有兩輛車”的諾言在全美國不脛而走。

芥川龍之介對飲食很敏感。他討厭羊羹,原因是他覺得“羊羹”兩個字看著很惡心,就好像會長出毛一樣。他的敏感是驚人的,他不吃生姜,有一次在吃完生姜蛋糕後,被告知該蛋糕中加了生姜,沒想到芥川聽說後,馬上拉了肚子。

德國對波蘭的“閃電戰”開始後,希特勒正在一輛專列上,他的心情很沉重。當列車東馳時,希特勒把秘書林格叫到餐室內,令他此後為他準備更簡樸的飲食。“請你注意,”他說,“普通德國人能有什麽吃的,你就給我吃什麽。我有責任作出典範。”

1939年8月,弗洛伊德病情迅速惡化,已經不能進食。這位老人最後閱讀的書是巴爾紮克的《驢皮記》。他說:“這本書正好適合於我,它所談的主題就是饑餓。”

巴頓將軍欲顯示他關心部下生活,曾突然去參觀士兵食堂。他見兩個士兵站在一個大湯鍋前。“讓我嘗嘗這湯!”巴頓將軍向士兵命令道。“可是,將軍……”士兵正準備解釋。“沒什麽‘可是’,給我勺子!”巴頓將軍拿過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話了,怎麽能給戰士喝這個?這簡直就是刷鍋水!”“我正想告訴您這是刷鍋水,沒想到您已經嘗出來了。”士兵答道。

甘地無意在英國人統治下的印度與世長辭。回到孟買後,他居住在一位富有的支持者的別墅裏,身體逐漸得以康復。副王多次急電丘吉爾說,印度饑饉日益嚴重。首相在電報中簡明扼要地問道:“為什麽甘地至今仍活在人間?”

1941年8月31日,韃靼自治共和國葉拉布加鎮一位俄國婦女上吊自殺。她的死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有房東大嬸嘆道:“她的口糧還沒有吃完呢,吃完再上吊也來得及啊!”這個自殺者就是俄國的天才詩人茨維塔耶娃。

蒙巴頓有貴族風度,“二戰”中,他多次倒黴。一次,他剛擊沉幾艘德國艦船,就遭到德軍大批飛機的報復,他的艦船也被擊沉。由於得到救護,蒙巴頓死裏逃生。他雖然難過,但仍對官兵們喊道:“小夥子們,唱歌吧,打開啤酒吧,放出快樂吧……”

美國作家斯坦因移居巴黎後,跟一些傑出畫家如馬蒂斯、布拉克等人十分交好。斯坦因的藝術見解給了這些藝術家許多啟迪,有些人的代表作就是在她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但斯坦因對畢加索尤其贊賞。有傳聞說,斯坦因的廚子用她最好的煎蛋款待畢加索,但是對馬蒂斯只供給他油炸雞蛋。“身為一個法國人,他當然知道這是不太尊重的表示。”

1943年8月24日,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辭世。她執意分擔仍生活在法國本土的人們所經受的磨難,以致拒絕醫生因她過度疲勞而特別規定的食品供應,她嚴格地按照法國國內敵占區的同胞們的食物配給量領取食品。她的健康因此嚴重惡化。她最後的告白是:“教學的最重要方面=對教會的認識(從科學意義上說)。”

杏沿絲綢之路從中國一直傳到了中東,又從中東傳到了意大利。因為很酸,所以當時意大利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和“酸”字有關系,但是英國人說不出來裏面的一個音,就把這個音變成Apricot。羅素說:“不知道為什麽,了解了杏的故事,我覺得我吃的每一個杏都更有意思。”

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第四次連任美國總統,一人問其感想。羅斯福沒有回答,而是客氣地請其吃一塊“三明治”。此人吃後,總統微笑著又請他吃第二塊“三明治”。如此接二連三,此人勉強為之。羅斯福在其吃完第三塊後又說:“請再吃一塊吧。”此人告饒,羅斯福說:“現在,你不需要再問我對於這四次連任的感想了吧,因為你自己已經感覺到了。”

1947年是英國人的第八個緊縮年頭,幾乎所有消費品,諸如食品、燃料、酒類、水電、衣服,直至舉世聞名的板球,均需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聖誕節期間,每五戶中僅一戶人家方可購買到一只火雞。在商店的貨架上和櫥窗內,經常掛著“貨物售完”的布告牌,人們買不到土豆、木材、煤炭、香煙和熏豬肉。經濟學家梅納德·凱恩斯早就說過:“我們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因而我們必須學會如何生活。”

1947年10月,34歲的日本法官山口良忠因饑餓而死,臨死前,他在病榻上寫下這樣一段話:“糧食統制法並非良法,但它一旦作為成文法,每個國民都應該絕對服從,自己寧願餓死也不能違反法規購買黑市商品。平素我非常羨慕蘇格拉底那種明知是孬法仍然竭誠服膺的精神。因而,我毅然決定向黑市挑戰,直至餓死。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走向死神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