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刑 制(第2/9頁)

律、令、格、式,皆時有增損,而格、式尤煩。《舊書·刑法志》雲:高祖“既平京城,約法為二十條。惟制殺人、劫盜、背軍、叛逆者死。及受禪,詔納言劉文靜與當朝通識之士,因《開皇律令》而增損之,盡削大業煩峻之法。又制五十三條格。尋又敕裴寂等撰定律令。大略以開皇為準。惟正五十三條格,入於新律,余無所改。至武德七年五月奏上,頒行天下。《舊書·高祖紀》:武德元年五月,命裴寂等修律令。六月,廢隋大業律令,頒新格,十一月,詔頒五十三條格,以約法緩刑。七年四月,大赦天下,頒行新律令。《經籍志》有武德令三十卷。《新書·藝文志》又有式十四卷。太宗即位,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與學士、法官,更加厘改。定律五百條,分為十二卷。其目見上。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流刑三,自二千裏遞加五百裏至三千裏。十四年(640年),又制流罪三等,不限以裏數,量配邊惡之州。余同隋。又有議、請、減、 贖、當、免之法,十惡之條。比隋代舊律,減大辟者九十二條,減流入徒者七十一條,凡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者,不可勝紀。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新書·藝文志》二十七卷。《注》雲: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條。貞觀十一年正月,頒下之。《本紀》同。又刪武德、貞觀已來敕格三千余條,定留七百條,以為格十八卷。其曹之常務,但留本司者,別為《留司格》一卷。《新書·藝文志》又有式三十三卷。永徽初,敕長孫無忌等撰定律、令、格、式。舊制不便者,皆隨刪改。遂分格為兩部:曹司常務為留司格,天下所共為散頒格。散頒格下州縣,留司格但留本司焉。《本紀》:永徽二年閏九月,頒新定律、令、格、式於天下。《新書·藝文志》:永徽律十二卷,又式十四卷,式本四卷,令三十卷,散頒天下格七卷,留本司行格十八卷。三年(652年),詔曰:律學未有定疏,每年所舉明法,遂無憑準。宜廣召解律人,條義疏奏聞。於是成三十卷,四年十月,奏之,頒於天下。《紀》在十一月。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龍朔二年(662年),改易官號,因敕重定格、式,惟改曹局之名。麟德二年(665年)奏上。至儀鳳中,官號復舊,又敕刪緝格、式,二年二月奏上。《新書·藝文志》:永徽留本司格後十一卷。則天敕刪改格式,加計帳及句帳式,通舊式成二十卷。又以武德已來、垂拱已後詔敕便於時者,編為新格二卷。則天自制序。《本紀》。垂拱元年三月,頒下親撰垂拱格於天下。蓋以自制序,故謂之親撰。其二卷之外,別編六卷,堪為當司行用,為《垂拱留司格》。《新書·藝文志》又有散頒格三卷。時韋方質鳳閣侍郎。詳練法理,又委其事於鹹陽尉王守慎,又有經理之才。故垂拱格式,議者稱為詳密。方質,雲起孫。《舊書》附《雲起傳》。雲:方質多所損益,甚為時人所稱。其律、令惟改二十四條,又有不便者,大抵依舊。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敕刪定《垂拱格》後至神龍元年(705年)已來制敕,為《散頒格》七卷,又刪補舊式為二十卷,頒於天下。景雲初,睿宗又敕刪定格、式、律、令。太極元年二月奏上,名為《太極格》。《新書·藝

文志》十卷。《本紀》:景雲三年二月,頒新格、式於天下。開元初,玄宗敕刪定格、式、令。至三年三月奏上,名為《開元格》。六年(718年),又敕刪定律、令、格、式。至七年三月奏上。律、令、式仍舊,名格曰《開元後格》。《新書·藝文志》:《開元後格》十卷。又式二十卷。十九年(731年),侍中裴光庭、中書令蕭嵩又以格後制敕,行用之後,頗與格文相違,於事非便,奏令所司刪撰《格後長行敕》六卷,頒於天下。二十二年(734年),戶部尚書李林甫又受詔改修格、令。舊格、式、律、令及敕,總七千二十六條。其一千三百二十四條,於事非要,並刪之。二千一百八十條,隨文損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條,仍舊不改。總成十一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新格》十卷。又撰《格式律令事類》四十卷,以類相從,便於省覽。二十五年九月奏上。敕於尚書都省寫五十本,發使散於天下。《本紀》:開元二十五年九月,頒新定令、格、式及事類一百三十卷於天下。《新書·刑法志》雲:明年,吏部尚書宋璟又著後格,皆以開元名書。天寶四載(745年),又詔刑部尚書蕭炅稍復增損之。大歷十四年六月一日,德宗禦丹鳳樓大赦。赦書節文:律、令、格、式,條目有未折衷者,委中書、門下簡擇理識通明官共刪定。自至德已來制敕,或因人奏請,或臨事頒行,差互不同,使人疑惑。中書、門下與刪定官詳決,取堪長久行用者,編入格條。建中二年(781年),罷刪定格令使,委刑部刪定。《新書·刑法志》:德宗時,詔中書、門下選律學之士,取至德以來制敕、奏讞,掇其可為法者藏之,而不名書。元和十三年八月,鳳翔節度使鄭馀慶等詳定格後敕三十卷。右司郎中崔郾等六人修上。其年,刑部侍郎許孟容、蔣乂等奉詔刪定,復勒成三十卷。刑部侍郎劉伯芻等考定,如其舊卷。《本紀》:元和二年七月,敕刑部侍郎許孟容等刪定開元格後敕。十年十月,刑部尚書權德輿奏請行用新刪定敕格三十卷,從之。《德輿傳》曰:改刑部尚書。先是許孟容、蔣乂等奉詔刪定格、敕。孟容尋改他官,乂獨成三十卷,表獻之,留中不出。德輿請下刑部,與侍郎劉伯芻等考定,復為三十卷。大和七年十二月,刑部奏先奉敕詳定前大理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訖,都為五十卷,伏請宣下施行。可之。亦見《本紀》。《紀》又雲:大和元年六月,“詔元和、長慶中,皆因用兵,權以濟事,所下制敕,難以通行。宜令尚書省取元和已來制敕參詳,刪定訖,送中書、門下,議定聞奏”。《新書·刑法志》:“文宗命尚書省郎官各刪本司敕,而丞與侍郎覆視,中書、門下參其可否而奏之,為大和格後敕。”蓋肇其事者尚書省,成之於大理,終乃復由刑部詳定也?《舊書·馮宿傳》:大和四年(830年),入為工部侍郎。六年(832年),遷刑部侍郎。修《格後敕》三十卷。開成四年(839年),兩省詳定《刑法格》一十卷,敕令施行。《新書·刑法志》:開成三年(838年),刑部侍郎狄兼謨采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後至於開成制敕,刪其繁者,為開成詳定格。大中五年四月,刑部侍郎劉瑑等奉敕修大中刑法總要格後敕六十卷,起貞觀二年六月二十日,至大中五年四月十三日,凡二百二十四年雜敕,都計六百四十六門,一千一百六十五條。《本紀》:四月癸卯,刑部侍郎劉瑑奏:據今年四月十三日已前,凡三百四十四年雜制敕,計六百四十六門,二千一百六十五條,議輕重,名曰《大中刑法統類》,欲行用之。《瑑傳》曰:大中初,轉刑部侍郎。瑑精於法律,選大中以前二百四十四年制敕可行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條,分為六百四十六門,議其輕重,別成一家法書,號《大中統類》,奏行用之。《紀》之三百四十四年,三百必二百之誤。二千八百六十五條,《新書·瑑傳》作二千八百六十五事。二千與《志》之一千,未知孰是?《紀》雲議輕重,不成句,蓋當如《傳》作議其輕重,傳寫奪其字也。書名及卷數,《新書·藝文志》皆與《舊書·刑法志》同。《新傳》作《大中刑律統類》,蓋《舊傳》《大中統類》之具言。此書敕修之旨為總要,《新傳》雲類而析之,蓋瑑自創之體,故《舊傳》謂其別成一家,而其書又以統類名也。《廿二史考異》疑其誤,謂瑑書與張戣之書是一,恐非。搜輯至四月十三日,而即以其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