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選 舉(上)(第3/12頁)

隋煬帝始建進士科。《通典·選舉典》歷代制中,《舊書·楊纂傳》:大業中進士舉,授朔方郡司法書佐。《新志》雲:“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又雲:“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鈔義條,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然後試策。”此所言者皆不具。《舊書·薛登傳》:登言煬帝置進士等科,後生之徒,緝綴小文,名之策學;楊綰亦言:“煬帝置進士之科,當時猶試策而已”;皆可見進士初僅試策。《通典》雲:“明經、進士,初止試策。貞觀八年(634年),詔加進士試讀經、史一部。至調露二年(680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二科並加帖經。其後又加《老子》《孝經》,使兼通之。”《新志》雲:“上元二年(675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明經二條,進士三條。”永隆二年(681年),詔明經帖十得六,進士試文兩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長壽二年(693年),太後自制《臣軌》兩篇,令貢舉人習業,停《老子》。神龍二年二月,制貢舉人停《臣軌》,依舊習《老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新注《老子》成,詔天下每歲貢士,減《尚書》《論語》策而加《老子》。《新志》同。又雲:“詔天下家藏其書。”二十五年二月,制明經每經帖十,取通五以上,免舊試一帖,仍按問大義十條,取六以上,免試經策十條,令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與及第。其進士停小經,準明經帖大經十帖,取通四以上,然後準例試雜文及策。天寶元年(742年),明經停《老子》,加習《爾雅》。又雲:“明經所試,一大經及《孝經》《論語》《爾雅》,帖各有差。既通而口問之,一經問十義,得六者為通。問通而後試策,凡三條。三試皆通者為第。進士所試,一大經及《爾雅》。帖既通而後試文、試賦,各一篇。文通而後試策,凡五條。三試皆通者為第。”《注》雲:“舊制帖一小經並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改帖大經。其《爾雅》亦並帖注。”又雲:“經策全通為甲第,通四以上為乙第,通三帖以下,及策全通而帖經文不通四,或帖經通四以上而策不通四,皆為不第。”此天寶已前明經、進士兩科試法也。《新志》僅據最後之制言之,而二科之加帖經,不在永隆二年(681年),又因是年之加雜文而誤並為一焉。觀《通典》帖既通而後試文賦之說,則知初所試者並無詩,而賦亦不該於文之內。《新志》雲:“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建中二年(781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贊代詩、賦,而皆試策三道。大和八年(834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然錢徽一案,內出《孤竹管賦》《鳥散余花落》詩題以重試進士,則詩賦之復,初不待大和八年(834年)矣。薛《史·李懌傳》:後唐明宗天成時,常侍張文寶知貢舉,中書奏落進士數人,仍請詔翰林學士院作一詩一賦,下禮部為舉人格樣,則其制至五代未改。《周太祖紀》:廣順三年正月,戶部侍郎權知貢舉趙上交奏:“諸科舉人,欲等第各加場數,進士除詩、賦外別試雜文一場”,從之。蓋至是始復有所加?觀此,亦可知詩、賦並不該於雜文之內。趙匡《舉選議》,請“進士雜文,試箋、表、論、議、銘、頌、箴、檄等有資於用者,不試詩賦”,可見同為鞶帨之飾,時人視之,仍有有用無用之別。然則劉思立請加雜文時,亦當並無詩賦,而趙匡之議,亦或正欲復雜文初興時之舊也。

進士科當唐之晚節,為世所共患,《新志》。其弊在於尚文。然尚文之弊,初非進士科所獨,而進士實乃為尚文之風氣所累。何也?案《隋書·李諤傳》,載諤上書論文體之弊曰:“開皇四年(584年),普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鹹知正路。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選吏舉人,未遵典則。至有宗黨稱孝,鄉曲歸仁,學必典謨,文不苟合,則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其學不稽古,逐俗隨時,作輕薄之篇章,結朋黨而求譽,則選充吏職,舉送天朝。臣既忝憲司,諤時為治書侍禦史。職當糾察。若聞風即劾,恐掛網者多。請勒諸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台。”《傳》雲:上以諤前後所奏,頒示天下。四海靡然鄉風,深革其弊。《舊書·薛登傳》:登於天授中上疏論選舉,亦謂“文帝納李諤之策,風俗改勵,政化大行。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復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緝綴小文,名之策學。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通典》載沈既濟之議雲:“顯慶已來,高宗不康,武太後任事,參決大政。太後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永隆中,始以文章選士。及永淳之後,太後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寖以成風。至於開元、天寶之中,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觀此諸家之言,似乎隋煬帝、武則天、唐玄宗三人,於敗壞風氣,皆與有責。實則崇尚浮華之風已深,非隋文一時設施所能變,唐起關中,初較東方為鄙樸,及高宗已後,乃亦與之俱化耳。當時於舉吏亦欲以策校之,《舊書·劉迺傳》:天寶中,致書於知銓舍人宋昱曰:“判者以狹辭短韻,語有定規為體,亦猶以一小冶,而鼓眾金,雖欲為鼎、為鏞,不可得也。若引文公、尼父,登於銓廷,雖圖書、易象之大訓,以判體挫之,曾不及徐、庾。”《薛玨傳》:德宗時,詔天下舉可任刺史縣令者,有詔令與群臣詢考。宰相將以辭策校之。玨曰:“求良吏不可兼責以文學。”於制科亦試以詩賦,見下。皆尚文之弊所發,與進士設科之意何涉?進士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