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選 舉(上)(第2/12頁)

殿陛之間,行員外郎之事”,非如後世“於省試之,外復有殿試”也。兩都試人,《新志》雲始於廣德二年(763年)。時賈至為侍郎,以歲方艱歉故。亦見《舊書·文苑》至本傳。案《通考》載唐《登科記總目》,至德二載(757年),進士二十二人,江淮六人,成都府十六人,江東七人,則分試之地,尚不止兩都,蓋喪亂時之權制也。觀《通典》所載趙匡論舉選之弊,見下節。則以此為患者,又不獨艱歉之歲矣。

南北朝至隋、唐,皆偏尚文辭,其時取士,率以是為標準,雖最高之秀才科亦然焉。參看《兩晉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四節。《新志》雲: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通典》雲:“案令文科第,秀才與明經,同為四等,進士與明法,同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廢,而自武德已來,明經惟有丁第,進士惟乙科而已。”又雲:“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停秀才科。”《通考》引唐《登科記總目》同。《舊書·職官志》禮部亦雲:秀才試方略策五條。又雲:“此科取人稍峻,貞觀已後遂絕。”《通典》則雲:“初秀才科等最高。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自是士族所趨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注》雲:“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後,復有此舉。《通考》引《登科記總目》不載。其時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主司以其科廢久,不願收獎,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及第者。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涉,始奏請有堪此舉者,令官長特薦,其常年舉送者並停。”案《新書·韓思復傳》雲:思復舉秀才高第。思復卒於開元初,年七十四,其生,早亦當在貞觀末。又《徐堅傳》雲:十四而孤,及壯,寬厚長者,舉秀才及第。堅卒於玄宗東封後,年七十余,東封在開元十三年(725年),上距永徽元年(650年),已七十六年矣。秀才果絕於貞觀,停於永徽,二人安能及第?《舊書·劉祥道傳》:祥道於顯慶二年(657年)上疏,言“國家富有四海,已四十年,百姓官寮,未有秀才之舉”。《職官志》論唐出身入仕者,亦雲:“其秀才,有唐已來無其人。”使以其言為實,則自武德已來,即當無此科,而《通考》引唐《登科記總目》,永徽以前,秀才固歲有其人,何也?然則永徽之停,殆亦如韋陟之奏,特停其常年舉送者;貞觀後之廢絕,亦不過如此;其有才實拔出,或州長不憚見坐者,亦未必遂無舉送也。《通典》三十年來無及第者一語,似自天寶元年(742年)上溯至開元元年(713年)言之。果爾,則開元之有此舉,亦必非始二十四年(736年),特二十四年已後、乃有常年舉送者耳。《隋書·文學傳贊》,言“隋世秀異之貢,不過十數,而杜正玄昆季三人與焉”。亦見新、舊《書·杜正倫傳》。《新書·任敬臣傳》:年十六,刺史崔樞欲舉秀才,自以學未廣,遁去。敬臣後為秘書郎,為監虞世南所賞,崔樞之欲舉,或亦在貞觀之初。又《張昌齡傳》:州欲舉秀才,以科久廢固讓;昌齡亦貞觀時人。此亦久廢特言其稀,非謂絕無之證。然則唐世所謂廢絕,亦不過如隋世之舉者甚稀耳。秀才無雜文之限,而論科第者猶以為最貴,似乎不重文辭,實則事適相反。《隋書·杜正玄傳》言:楊索負才傲物,正言抗辭酬對,無所屈撓,素甚不悅。久之,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言,至,即令作賦。正言援筆立成,素始異之。因令更擬諸雜文筆十余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贍。素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此正以其文辭賞之。隋世舉秀才,見於《隋書》及新、舊《書》者:尚有侯白、《隋書》附《陸爽傳》。崔儦、王貞、皆見《隋書·文學傳》。竇威、《舊書》本傳。許敬宗,《新書》本傳。其岑文本、薛收,則辭不應命。皆見《新書》本傳。侯白行類俳優,崔儦性近清狂,王貞但工書翰,亦皆文士之流。又《隋書》所載,見舉在陳世者有許善心,在齊世者有李德林。《德林傳》雲:楊遵彥命制《讓尚書令表》,援筆立成,不加治點。因相賞異。以示吏部郎中陸卬,卬雲已大見其文筆,浩浩如長河東注。《新書·張昌齡傳》,言其固讓秀才,更舉進士。與

王公治齊名,皆為考功員外郎王師旦所黜。太宗問其故。答曰:“昌齡等華而少實,其文浮靡,非令器也。取之則後生勸慕,亂陛下風雅。”後昌齡以翠微宮成獻頌獲進。然則爰自齊世,至於唐初,重秀才者,皆以其能為雜文,楊素之賞杜正玄,初非特異之見,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已後主司之不欲收獎,乃正以其不如進士之浮靡而薄之耳。然則加雜文後之進士,正乃前此之秀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