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葬 埋(第6/6頁)

《葬經》之名,見於經籍志者尚多,而呂才敘葬書之文,則略見於《舊書》傳中。其說曰:“《孝經》雲:蔔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顧復事畢,長為感慕之所,窀穸禮終,永作魂神之宅,朝市遷變,不得豫測於將來,泉石交侵,不可先知於地下;是以謀及龜筮,庶無後艱。斯乃備於慎終之禮,曾無吉兇之義。暨乎近代以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便利,或量墓田遠近。一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莫不擅加妨害。遂使葬書一術,乃有百二十家。”又雲:“葬書雲:富貴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墳隴所招。”又雲:“今之喪葬吉兇,皆依五姓便利。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義?”又雲:“野俗無識,皆信葬書。巫者詐其吉兇,愚人因而徼幸。遂使擗踴之際,擇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選葬時以規財祿。”可以見其迷信之概。《溫大雅傳》:大雅將改葬其祖父。筮者曰:《新書》雲:蔔人占其地。“葬於此地,害兄而福弟。”大雅曰:“若得家弟永康,我將含笑入地。”葬訖,歲余而卒。此等蓋即巫者之所傳也。《舊史·王建立傳》:疾作,謂其子守恩曰:“榆社之地,桑梓存焉。桑以養生,梓以送死。予生為壽宮,刻銘石室。死當速葬,葬必從儉。違吾是言,非孝也。”建立先人之墳,在於榆社。其岡阜重復,松檜藹然。占者雲後出公侯。故建立自為墓,恐子孫易之也。可謂固矣。李義琰不營居宅,似乎恭儉,見上節。而後改葬父母,乃使舅氏移塋,其恭儉也,得毋正其貪癡邪?

《唐書·禮儀志》:牛弘撰儀禮,在京師葬去城七裏外。周世宗欲展築大梁外城,先立標識,令葬者皆出七裏外,見上節。所行者當即此禮。然恐亦未必能行也。

前世立碑有禁。牛弘制禮:“三品已上立碑,七品已上立碣。若隱淪道素,孝義著聞者,雖無爵,奏請立碣。”《舊書·懿宗紀》:鹹通九年(868年),龐勛平後,詔“先賢墳墓碑記,為人所知,被賊毀廢者,即與掩藏,仍量致祭。”《舊史·唐明宗紀》:長興二年四月,“禁人毀廢所在碑碣,恐名賢遺行失所考也。”則其視之頗重。然碑碣皆有制限,志銘則不然,故為之者漸多。《舊書·傅奕傳》:常醉臥,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為墓志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死,烏乎哀哉。”《辛秘傳》:元和十二年(817年),為昭義節度使。凡四歲。及歸,道病,先自為墓志,皆其事也。立碑之禁,本所以戢虛美,然志銘後亦漸染其習。《盧承慶傳》:臨終誡其子曰:“碑志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則其證。然立碑亦為致寇之媒。《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二年五月,唐司徒致仕李建勛卒。且死,戒其家人曰:“時事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聽人耕種於其上,免為它日開發之標。”及江南之亡也,諸貴人高大之冢,無不發者,惟建勛冢莫知其處。斯為賢知者乎?

殊俗葬法,亦有傳於中國者。德宗欲為肅王詳造塔,已見前。姜公輔之諫厚葬唐安也,德宗謂陸贄曰:“唐安夭亡,不欲於此為塋隴,宜令造一磚塔安置,功費甚微,不合關宰相論列。”是亦欲為之造塔也。《舊書·李暠傳》:遷黃門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諸軍節度使。太原舊俗,有僧徒以習禪為業,及死,不斂,但以屍送近郊,以飼鳥獸。如是積年。土人號其地為黃坑。側有餓狗千數,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遠近患之。前後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禮憲,期不再犯。發兵捕殺群狗。其風遂革。此等風氣,疑皆來自印度。《隋書·達奚長孺傳》:開皇二年(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並弟葉護及潘那可汗眾十余萬,寇掠而南。詔以長孺為行軍總管,率眾二千擊之。遇於周盤。眾寡不敵。長孺慷慨,神色愈烈。轉鬥三日,殺傷萬計。虜氣稍奪,於是解去。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孺,兵皆力戰,虜意大沮。明日,於戰處焚屍,慟哭而去。《新書·突厥傳》:太宗數頡利之將亡曰:“俗死則焚,今葬者皆起墓,背父祖命,慢鬼神也。”則突厥之於火葬,行之甚舊。仆固懷恩死,部曲焚其屍以葬,蓋亦此俗?然《新五代史·王建立傳》言明宗為代州刺史,以建立為虞候將。莊宗嘗遣女奴之代州祭墓,女奴侵擾代人,建立捕而笞之,則沙陀又行土葬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