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侈靡之俗(第4/5頁)

紀》。《舊史·唐明宗紀》:天成三年正月,中書上言:“舊制降聖節應休假三日,準會昌元年二月敕,休假一日,請準近敕。”從之。則亦嘗有三日之制矣。《末帝紀》:清泰二年正月,中書、門下奏:“遇千春節,凡刑獄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今後請重系者即候次月,輕系者即節前奏覆決遣。”從之。《晉高祖紀》:天福六年二月,詔天下郡縣,不得以天和節禁屠宰、輒滯刑獄,則其廢事,又有出於休假之外者矣。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甲申之詔,《舊紀》上無九月字,然是年八月壬辰朔,其月不得有甲申,故知紀奪九月字也。玄宗千秋節,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亦見《舊書·本紀》。吏部尚書崔日用采《毛詩·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馬相如《封禪書》表上之。其後改稱天長節,則張九齡獻《金鏡錄》。德宗誕日,皇太子獻佛像。此尚未為多費,且頗有箴規之意。然藩鎮遂藉進獻以邀恩,並有借此以牟利者。如王智興以敬宗誕月,於泗州置僧壇度人,人納二緡,李德裕謂江淮已南,當失六十萬丁壯,則智興可得百二十萬緡矣。藩鎮進奉,流弊孔多。《新書·常袞傳》言代宗誕日,諸道爭以侈麗奉獻,不則為老子、浮屠解禱事。袞以為節度、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織也,類出於民,是斂怨以媚上也。請皆還之。然《食貨志》言代宗於四方貢獻至數千萬者,加以恩澤,則豈徒不能還之而已。齊映為銀瓶高八尺,於德宗誕日以獻,見第七章第六節。《舊書·盧征傳》:貞元八年(792年)春,同州刺史闕,特詔用征。數歲,轉華州刺史。故事,同、華以地近人貧,正、至、端午、降誕,所獻甚薄。征遂竭其財賦,有所進獻,輒加常賦,人不堪命。《新書·鄭珣瑜傳》:為河南尹。未入境,會德宗生日,尹當獻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視事,且納贄。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獻,禮歟?”不聽。蓋群下之務求自媚如此。《舊五代史·梁太祖紀》:開平元年(907年),大明節,內外臣寮各以奇貨良馬上壽。二年(908年),諸道節度、刺史各進獻鞍馬、銀器、綾帛。三年(909年),諸道節度、刺史及內外諸司、使,鹹有進獻。《明宗紀》:即位後,詔天下節度、防禦使,除正、至、端午、降誕四節,量事進奉,達情而已。自於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其刺史雖遇四節,不在貢奉。《晉高祖紀》:天福六年正月,詔應諸州無屬州錢處,今後冬至、寒食、端午、天和節及諸色謝賀,皆不得進貢。是其余風至五代而未殄也。《漢隱帝紀》:乾祐三年三月,“鄴都留守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鄆州慕容彥超,西京留守白文珂,鎮州武行德,安州楊信,潞州常思,府州折從阮,皆自鎮來朝,嘉慶節故也。”則諸州鎮於進奉之外,又有身自來朝者。《唐明宗紀》:天成二年九月,偽吳楊溥遣使以應聖節貢獻,則鄰國亦有來者矣。此又徒增館驛宴犒之費而已。《舊書·睿宗諸子傳》,謂玄宗至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燕樂。《舊史·晉少帝紀》:天福七年七月,遣中使就中書賜宰臣馮道生辰器幣。道以幼屬亂離,早喪父母,不記生日,堅讓不受。道喪父在其仕後唐時,見上,此不可謂早,蓋以其賜為非禮,故托辭以謝耳。則不徒君上,即臣下亦以其日事燕樂,相饋遺。而生辰稱慶,遂成習俗矣。苦樂皆有生後事,論生則本無可欣,亦無可戚,遇生日而稱慶者,與謂有生為憂患之始,同為不達。必謂其日足為記念,則如契丹有再生之儀,《遼史·禮志》:再生儀:凡十有二歲,皇帝本命前一年,禁門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後室,先帝神主輿,在再生室東南,倒直三岐木。其日,以童子及產醫嫗置室中。一婦人執酒,一叟持矢箙,立於室外。有司請神主降輿,致奠。奠訖,皇帝出寢殿,詣再生室。群臣奉迎,再拜。皇帝入室,釋服,跣,以童子從,三過岐木之下。每過,產醫嫗致詞,拂拭帝躬。童子過岐木七,皇帝臥木側。叟擊箙曰:“生男矣。”太巫幪皇帝首,興。群臣稱賀再拜。產醫嫗受酒於執酒婦以進。太巫奉繈褓采結等物贊祝之。豫選七叟,各立禦名,系於采,皆跪進。皇帝選嘉名受之。賜物。再拜退。群臣皆進繈褓采結等物。皇帝拜先帝諸禦容,遂宴群臣。此儀於行柴冊儀前亦行之。《遼史》雲:二儀皆阻午可汗所制。猶使人穆然於生我之劬勞,行遺體之不可不慎,且懍然於赤子之心之不可失,思更始自新也。而嬉遊

廢業,以事宴樂,則其志荒矣。此亦俗之流失,不可不思變革者也。

《舊書·太宗紀》: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已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高宗紀》:龍朔二年六月已未朔,皇子旭輪生。七月丁亥朔,以東官誕育滿月,大赦天下,賜酺三日。案旭輪此時非東宮,《新紀》雲以子旭輪生滿月大赦,賜酺三日是也。又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太子誕皇孫滿月,大赦,改開耀元年(682年)為永淳元年。觀此數條,知生子滿月相慶,唐時亦已有之。五品賜宴,已為浪費,賜粟、賜酺,亦濫恩,大赦則更成亂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