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南京城裏的納粹旗(第2/4頁)

但是,日本人又怎會聽得進拉貝的意見?表示一聲“非常遺憾”,已經是最禮貌的回應了。

拉貝明白,不能只是寫日記。

4

首先,拉貝把自己那棟小樓,變成了一個難民收容所。

一開始,只是拉貝家附近的鄰居躲了進來,再後來,“躲進拉貝家就沒事了”這一消息開始迅速傳開,四周的難民開始向拉貝家聚集——只要能有一丁點地方空余,拉貝來者不拒。

最終,拉貝家那不大的院子裏,一共收納了600多名中國難民。那時正值寒冬,拉貝在院子裏給他們搭了蘆葦棚,鋪了稻草。據當年住在拉貝家院子裏的丁永慶老人回憶,天冷後地上潮濕,拉貝給難民們每人都發蘿蔔根,讓他們煮著吃祛濕。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拉貝努力給院子裏所有的難民每天一人發一小杯米,一個星期發一次蘿蔔根和蠶豆。

“我知道很少,但我已經盡力了。”拉貝對他們說。

每一個在拉貝家院子裏出生的中國新生兒,都會得到拉貝的禮物——男孩10美元,女孩9.5美元。不少中國父母就把男孩取名叫“拉貝”,女孩取名叫“朵拉”(拉貝的妻子的名字)。

1938年的新年,拉貝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得到了一份預料不到的再好不過的聖誕禮物,那就是600多個人的性命。”

而對於難民們來說,能住進拉貝家的院子,不僅僅代表著可以滿足溫飽,保全家庭,更重要的是能夠保住性命和免遭羞辱。

幸存者湯英至今都忘不了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那天晚上,拉貝正好外出,有三個日本士兵從拉貝家院子的圍墻外翻了進來,尋找“花姑娘”。當日本兵用刺刀頂著一個中國女子要推出圍墻的時候,拉貝正好回家。“喇叭先生回來了!”所有的難民齊聲大喊——他們一直把“拉貝”喊成“喇叭”。拉貝像一頭怒不可遏的獅子一樣沖了進來,對著日本士兵用英語大吼,叫他們滾出去。日本士兵看著拉貝手臂上的納粹標志,尷尬地想從大門走出去。但拉貝堅決不允許——他要求日本兵從什麽地方爬進來,就從什麽地方爬出去。日本士兵並不想在中國人面前丟臉,堅持要從大門走出去,於是拉貝大聲吼叫著,拔出了手槍。三名日本士兵只能乖乖地從圍墻上爬了出去。

日本兵翻圍墻的事其實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拉貝讓難民門組成巡邏隊,一發現有日本人翻墻進來就吹哨子,然後他就奔過來驅趕。每一次,拉貝都不允許日本兵從大門走出去,必須翻墻回去。

隨著投奔拉貝的難民越來越多,他也越發意識到自己這棟小樓對保護難民的重要意義。

在拉貝家的院子裏,有一面很大的旗幟,那是他和家人一起用床單做的。當初放這面旗幟是為了讓日本飛機看到不要投下炸彈,後來是希望所有的日本人看到後能夠“繞道而行”,放過裏面的難民。

那是一面納粹的黨旗。

5

但拉貝知道,自己的使命不只是要保護院子裏的600多名中國難民。

早在南京保衛戰開打之前,拉貝就和南京城內20多名外國人,謀劃成立“中立區”,保護戰爭爆發後出現的大批難民。

在日軍攻城前,拉貝的公司、同事包括日本大使館的官員,都勸拉貝快點離開南京,但拉貝不肯。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時代都在這個國家愉快度過,我的兒孫都出生在這裏,我的事業在這裏得到了成功,我始終得到了中國人的厚待。”

而他拒絕離開的原因,還因為他又多了一個頭銜: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

一開始,拉貝和他的外國同事擔心的,其實是中國潰敗的軍隊會帶來很多麻煩,在他們看來,“一旦日軍接管南京,一切就將變得安全有序”。

南京國際安全區和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部分成員,左三站立者為拉貝

12月15日,拉貝還在自己的日記中記下了這樣一件事:“我們在寧海路的米鋪於12月15日遭到了日本士兵的搜查,他們買走3袋米(3.75擔),只支付了5元錢。米市的現行價是每擔9元,這樣,日本軍隊共欠國際委員會28.75元。”

在經歷了這個日子之後的6周,拉貝如果回看自己當初寫的這篇日記,估計也會對自己當初對日本人的期待而感到幼稚可笑。雖然成立了安全區,但在已經失去人性的日本軍隊面前,拉貝深深感到了自己的無力。

位於安全區內的金陵女子大學,三天兩頭被開著卡車前來的日本士兵侵入,他們抓女老師,抓女學生,抓一切女性,有時甚至在現場就對她們實施強奸。哪怕是在安全區內的民宅和商店,日軍士兵也是說進就進,說搶就搶,有人反抗,說殺就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