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位女王的心術(第3/6頁)

她至少向戴維森發出過一次警告。當時判決書還未送達福瑟林格,伊麗莎白暗示戴維森,自己夢見蘇格蘭女王已死於戴維森之手,而她並不知情,夢中的自己滿懷悲傷和憤怒,假使戴維森那時在身邊,她會對他施以重罰。但戴維森僅僅回復說,他很高興當時自己不在女王身邊。她是否還在更早以前提醒過戴維森?當戴維森離開女王,去禦前大臣那裏領取國璽為判決書蓋章時,伊麗莎白曾示意他造訪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爵士在倫敦的宅邸,向這位首席秘書展示女王署過名的判決書。此時,沃爾辛厄姆已幸運地連續數周臥病在床。女王特意調侃了一句:“這件事帶來的悲傷幾乎會幹脆利落地要了他的命。”考慮到沃爾辛厄姆對蘇格蘭女王懷有出了名的深仇大恨,難道伊麗莎白只是開了一個無心的玩笑?伊麗莎白的反話時常大有深意,很可能她是打算讓戴維森想一想,如果給沃爾辛厄姆看一眼瑪麗的判決書只是一帖安慰劑,那麽瑪麗之死的消息是不是並不能完全治愈這位同僚。孰料,可憐的戴維森卻遲鈍地沒有聽懂其中的暗示。即便這樣,我們還是很難不對他心生憐憫,按照卡姆登的觀點,戴維森是被選定的替罪羊,那些心懷嫉妒的朋黨之所以能坐視他在仕途上平步青雲,是因為他們早已料到,瑪麗之死所帶來的災禍至少會落在某個人的頭上。無疑,在戴維森被迅速清掃出局後,他的位置必然任由其他尚未出局的選手接管。

伊麗莎白以這般態度面對戴維森,並不只是為了對蘇格蘭虛與委蛇。她如此行事,乃是著眼於全歐洲。伊麗莎白為瑪麗的小叔子、現任法國國王⑨ 親自寫下一份有關該事件的詳細報告,其中洋溢著驚愕、震怒和哀慟,英格蘭駐巴黎的外交官則負責將這份文件廣為傳播。威尼斯大使向本國執政團報告稱,處在痛苦中的英格蘭女王對於簽署判決書並將之交予戴維森深感後悔,女王表示,之所以批復文件,只是為了滿足國民的要求,不想她的官員卻孟浪地僭越了自己的職分。女王已經下令逮捕戴維森,褫奪其職務,她將竭力補救殘局,以寄哀思。其他各國政府也獲知了相似的故事,在此刻的倫敦,女王的貼身顧問們據說正因為此事而處境不妙,似乎真的由於驚擾聖慮而芒刺在背。就連伊麗莎白最痛恨的仇敵、身居巴黎卻渴望倚仗佛蘭德的老戰友金戈躍馬打回倫敦的門多薩⑩ ,也致信腓力二世稱,英格蘭女王因為處決瑪麗一事憂傷成疾,竟至於臥病在床。必要時伊麗莎白從來都是一位非凡的演員,縱然如此,如果說她現在是在表演的話,這也是她所有演出之中最令人嘆服的一次。

這是否全然只是一場表演,我們無須太過糾結。面對伊麗莎白這樣一位復雜的角色,還是不就任何事宜做出定論較為妥當。人們或許懷疑伊麗莎白是在演戲,對於將署過名的判決書交給戴維森可能引發的後果,她之所以故作一無所知,其實是為了撇清幹系,人們或許還會懷疑,她在事態急轉直下時表現出的驚訝並不是出自真心。提及伊麗莎白眼中的蘇格蘭表妹,人們也許早就在心中為這份姊妹之情打了折扣。伊麗莎白與瑪麗之間除了敵對別無其他,瑪麗是她和她的王國面臨的最為致命的威脅,假使能以另一種方式鏟除禍患,人們可能會覺得伊麗莎白應當能夠節制自己的悲傷。但是伊麗莎白的悲嘆並不一定出自個人的憂傷和懊喪。在這件突然降臨到她身上的事件中,有太多的理由適於流淚。也許比起英格蘭的任何人,伊麗莎白都更能看清,福瑟林格的斧頭揮落的那一瞬,多麽徹底地斬斷了英格蘭與過去的紐帶。

處在 53 歲這個年紀,已經很難與輝煌的過去作別,從頭面對一個嶄新的世界和未知的境況了。自從登基之初,在法國的土地上短暫經歷了一場災難性實驗後,這一課便讓她懂得了戰場勝敗的變幻莫測和軍費無度的確鑿無疑。此後,伊麗莎白不遺余力地避免做出任何不可撤銷的承諾。她的外交政策就是絕不秉持一定的外交政策,以保證船舵能夠在最輕微的觸碰下及時得到調整。她一以貫之的,恰恰是隨機應變。“享受時間的嘉惠”是那個時代主要的治國藝術箴言之一。時間解開了眾多繩結,讓許多孤注一擲的決定變得無足輕重,揭示了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的始料未及,最精明的政治家會樂於以不變應萬變,做一個謹慎的機會主義者。但伊麗莎白絕非只是利用時間:她迷惑了時間,有時似乎完全抹掉了時間的痕跡。如果她看上去一成不變,那是因為總在應時而變。當整個歐洲在不可遏阻地滑向深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落入經濟崩潰和手足相殘之中,伊麗莎白卻仿佛依靠反復無常和舉棋不定,向她鐘愛的島嶼施加了超越時間的符咒。沒有一位英格蘭外交家可以肯定,今日之因必然促成某種明日之果,因為女王可以僅憑心血來潮,便使昨日之景重現,表面上她好像不動聲色,實際上卻又讓前年之事再度重演。歐洲視她如圓缺無定的月亮,這是她的廷臣們贈予她的稱謂,如小妖精般詭計多端,像水銀一樣難以捉摸。只需要看她如何施展那些復雜的回旋外交,在一座座峭壁的邊緣保持平衡,就足以令清醒的政治家們暈眩。若要效仿她,連歐洲最堅韌的男性也會神經磨損。可是倘使證據可信,伊麗莎白自己卻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