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酷吏的傷害邊界(第2/9頁)

張湯的閃亮登場,使得文景盛世寬厚之風蕩然無存,西漢也由此進入了酷吏的美好時代。

這時候的漢武帝為加強封建大一統,罷百家尊儒術,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張湯也是為時代而生,他一邊上書請求選派儒家博士為廷尉史,輔助自己來辦案,一邊又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詢已經還鄉退隱的董仲舒,以他的意見作為重要的審判依據。在儒家經典裏,為嚴刑酷法找依據。我們不得不感嘆,張湯真是個司法天才。

從此張湯和他的那些同事們斷案,言必《六經》,因此這一時期被史家稱為“春秋決獄”。真是難為張湯了,他一邊要迎合皇帝的旨意,一邊又要附會古人之義。迎合皇帝是為了不犯錯誤,附會古人是為自己行使合法傷害權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像張湯這樣的酷吏,雖然知道掛著儒家的羊頭來賣狗肉,但並不能說明他們真就是一群具有儒家意念的人。

張湯小時候,他的父親任長安丞一職。有一次出門,留下張湯一個人在家。誰知道家裏的老鼠多,把肉偷吃了。張父非常生氣,就把張湯拎過來揍了一頓。張湯內心不服,就掘了老鼠洞,逮住老鼠,取出那塊肉。然後自己搞了一個模擬法庭,將老鼠和那塊肉丟在堂下,宣布罪狀,拿出刑具。張父在旁邊看著,張湯的一言一行完全不像一個孩子,就像一個有著多年斷案經驗的老獄吏,張父非常吃驚,於是就讓張湯從一個書記員幹起了胥吏這一行。

這一細節好似一出精彩的戲劇。仔細分析這則材料,我們可以發現張湯所受的教育只是“刀筆吏”的專業教育,他對儒家經典是陌生的。也就是說他掌握的只是斷案的“技術”層面,而隔膜於一種終極性的觀念和信仰。

像他這樣的胥吏,“能力”完全是來自於“實踐經驗”。他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用實用主義的立場來處理所有的事務。

張湯的飛黃騰達,首要原因在於他在成功之前還是很低調的一個人,也善於編織官場關系網,打下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張湯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充分信任。

張湯的一言一行從漢武帝的這個角度看去,無不是唯皇命是從。正所謂一流的奴才,三流的忠臣正是說的這號人。

這樣一來,漢武帝自然認為他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才,理所當然地應該重用他,賦於他大權。張湯斷案也不是逮著案子就死咬不放,他斷案大多是有選擇性的。比如遇上漢武帝討厭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罰;遇上漢武帝喜歡的,就尋找借口法外開恩;遇上漢武帝不關心而與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審到底,以排擠仇家為政績,在維護皇權的幌子下最大程度地擴張己欲。

名義上萬事由皇帝一人裁決,其實最終決策權卻完全被張湯的個人意志所引導。

位列三公後的張湯仗著有漢武帝的寵信,常常幹下一些越權的事情,權勢遠超丞相。他在朝堂上肆無忌憚地談論國家大政,忽悠得漢武帝忘而廢食遲遲不退朝。皇帝不退朝,害得其他大臣們也沒辦法準時下班。

張湯因病不能上朝時,漢武帝竟然會禦駕前往張府探望,做臣子做到如此地步,應該是拉風到極致了。

當時西漢和匈奴多年的大規模戰爭導致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危機,漢武帝又讓張湯來主管經濟改革,負責制造白金貨幣和五銖錢,實施鹽鐵用品專賣法案,到處張貼緝拿令,嚴刑打擊豪強富賈,酷法壓迫平民,一時之間,全國上下陷入通貨膨脹,百姓怨聲載道。

最後張湯居然混到了萬夫所指的地步,本來可控制的經濟危機也被人為惡化成嚴重的權力危機,這就好像不義的輝煌總逃不過慘淡的收場,張湯的飛黃騰達也走到了盡頭。

張湯最後並沒有撈到一個圓滿的結局,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他的兩面性格,執法太過冷血,由此結怨太多,最後被自己的皇帝所拋棄。

張湯在這裏做了冤大頭,他撈取的酷吏惡名都是拜一人所賜,那就是他所效忠的皇帝。為了維護皇帝的顏面,張湯時時處處按照皇帝的指示精神在做人和辦事。說到底,他不過是皇帝豢養的一條忠狗,忠心耿耿,專以咬人為己任。一生的事業,無非是替皇帝看住其他官員,一不許他們有貳心,連私下的牢騷都不能有,若有,就用鼻子嗅出來,滿門抄斬。二不許他們浪費皇家的銀子,少花錢多幹事,最好是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

然而問題是,那些被張湯看住的官員,其實也同樣是皇帝豢養的獵犬,為皇帝看家護院,維持秩序、征收錢糧。雖然說,某些官員可能沒有張湯這樣的忠心赤膽,可以過苦日子還屁顛屁顛地東奔西走,不辭勞苦,但也都是皇家離不開的。說白了,官家的權力體系,不就是靠這些人在支撐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