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的風險系數(第3/5頁)

李斯在這裏向荀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說,自己來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成就兩件大事。一是追求高貴的地位、物質的享受,不然人活一世與禽獸何異,與一條鹹魚何異?二是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幫助秦國統一天下。

雖然很多年後,李斯貴為秦國宰相,成為秦始皇的肱股之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荀況在這時候就已經預感到這個不太聽話,又有些急功近利的學生將在未來的日子裏遭遇不測之禍。

李斯自認為已經得到了荀子的思想真髓,急於需要一方大展身手的舞台。作為荀子的弟子,李斯應該也算是師承孔孟。孔孟當年是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而尋求做官的路徑,而李斯則是為了尋求做官而鉆研學問,他將學問作為權力的敲門磚。

做官為大,還是學問為大,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歸宿,人生的價值也就各有高低。

李斯在離開師門後就直奔自己的理想之地而去,也就是他認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秦國。當時諸國之中只有秦國既有吞並天下的野心,又有雄厚的實力。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堅定地認為,只有秦國才能為他提供建功立業,實現個人富貴的最佳機遇。

李斯的態度是積極的,有才能就應該讓別人知道,就應該用才能為自己贏得應有的財富和名位,否則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這是李斯內心的獨白,他的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更大的功名利祿,他並不打算為自己的價值觀留下一塊遮羞布。

不管怎麽說,李斯並不是一個戴著“仁義”偽善面具的人。他用兩只鼠的命運告訴人們,他只是苦於貧窮,才想到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卻引來司馬遷和後來人站在他的慘淡結局的角度去審視他當日投身於秦國的行動,得出的結論是,這一系列行動只是李斯實現政治野心的手段。

野心是野心家的通行證,只有理想抱負才是英雄的墓志銘。所以李斯不是英雄,只是一個野心家。不管司馬遷和後人如何評說,不甘於老死於上蔡的李斯勇敢地邁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膽的一步,與命運做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爭,他並不僅僅只是想要做一個權力場上的機會主義者。

李斯潛心學習帝王之術,希望用自己的才華去兌現想要的名利。他帶著滿滿的自信,滿滿的才華奔著秦國而來,猶如當年的商鞅。估計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自己有一天會順風順水位極人臣。盡管他從不懷疑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李斯身上具備一切成功者必備的素質,有野心,有才華,有機遇,他的成功在諸多因素的催發之下成為一種必然,個人為大勢裹挾,半推半就成了後來的樣子。

李斯希望能夠幫助始皇帝下一盤很大的棋,也為自己布一盤更大的局。

李斯明確地告訴秦王,他與眾不同,與其他六國的王不一樣,與古往今來所有的王都不一樣。他是王上之王,萬王之王。他建議秦王去實現兼並六國、統一天下的宏偉帝業。並且提出雙管齊下的手段,利用金錢和武力從內外兩方面對東方六國的上層進行瓦解。

李斯策劃參與了滅六國的戰爭,並在統一之後幫助秦始皇規劃政權建設,制定鞏固統治的各項制度。這一時期,李斯剛50歲到60出頭,正值政治經驗豐富的年齡,他的政治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經過十余年的兼並戰爭,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李斯的富貴大夢和他的政治理想正在一步步得到實現。雖然閉上眼,廁中鼠依然會眨著那雙倉惶的眼神盯著自己,但是他知道,他已經可以和倉中鼠們一起坐下來,談談人生和理想了。

從踏足秦國的那一刻起,儒家思想在李斯的身上就隱而不見,他的所言所行無不透露出法家的色彩。一個成功的仕途經營者,無疑也應該是一位出色的社會學家。李斯身上有著戰國末期事功之士的性格特征,他對當下的政治形勢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深知儒家的仁政理想在現實社會裏與文人的空想也差不多。

一個人若是逆潮流而動,那麽就有可能會處處碰壁,最終一無所獲。

李斯做了兩年多的舍人,又做了大半年的郎官,一直都沒有將自己的老婆孩子接到鹹陽來。李斯是個謹慎之人,他眼看就要實現倉中鼠的人生理想,可他的心態還是廁中鼠,倉皇不安,謹小慎微。他沒有貴族的優越感和安全感,他有著嚴重的投機心理。他沒有勇氣孤注一擲,他怕有一天輸個底朝天,終點又回到起點。嬴政好像是看穿了他的這種心理,將其封為長史。李斯這才張羅著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接到鹹陽,他要真正做一個鹹陽人,一個有著高官顯位的貴族,他要全心為大秦國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