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莫紮特雅利安化(第5/13頁)

針對赫爾曼·萊維的封殺從1936年起加速了。那年四月,赫爾曼·基勒(Hermann Killer)在評論柏林市民歌劇院上演的德語版《費加羅的婚禮》時,強調了一點,即“不用說,萊維的改編在今天的德國已無立足之地”[171]。弗裏德裏希·赫爾佐格(Friedrich Herzog)語氣更強。在評論1937年1月安海瑟爾版《女人心》的首次演出時,他請求帝國戲劇局(Reichstheaterkammer)的高層權威確認安海瑟爾版的首選地位並規定萊維版演出為非法。[172]這一立場,1937年2月13日的《人民觀察家報》有更強烈的表態:

之前那位糟糕的莫紮特德譯者是個猶太人這一點,只能更鼓勵我們投入鬥爭;而安海瑟爾的文本更新工作也總是遭到猶太人及其同謀的攻擊!每一個德國人顯然都會同意,既然已經有了好的德譯本,那麽,只因為院墻中某些“多少有些地位的人”一想到要重學台詞就絕望得發抖,只因為他們墨守成規地把他們的贊助人萊維的名字漆在大門上並想以“傳統”的名義封鎖每一個能透進德國精神之新鮮空氣的縫隙而在德國的劇院仍然上演萊維的壞譯本,就必須被看作“德國的汙點”。[173]

支持安海瑟爾、反對萊維的運動也在納粹黨羅森堡一脈的核心圈子之外的地方獲得了支持。例如,漢斯·西科爾斯基博士(Dr Hans Sikorski)在1936年和1937年寫信給宣傳部的漢斯·辛克爾,譴責柏林青年劇院(Berlin Youth Theatre)上演使用赫爾曼·萊維譯本的制作。西科爾斯基是德國戲劇作家和戲劇作曲家出版和銷售處的負責人,安海瑟爾出版物銷量上漲,他也直接獲利,因此他希望辛克爾能利用他的影響力來確保德國廣播界權威機構禁止播送用萊維譯本的演出。[174]

其他對此表示支持的重要人物包括頂尖莫紮特學者路德維希·席德邁爾博士。他在1935年10月4日的《科隆日報》表揚了NSKG推廣“齊格弗裏德·安海瑟爾博士那敏銳貼切的譯本”的努力,這個譯本成功地以“其最純粹、未受損害的形式”呈現了莫紮特的作品,把它“從19世紀的層層迷霧中解救出來”,“終於終結了德國歌劇舞台上盛行的滑稽譯本”。[175]相似地,著名男中音格哈特·許施(Gerhard Hüsch)感到不得不說服他那些不情願的同行,不能再不加思考地緊抱萊維譯本,而應該擁護安海瑟爾譯本。許施告訴1935年12月號《舞台》(Die Bühne)雜志的讀者,八年前,他曾在一次科隆歌劇院上演《費加羅的婚禮》新制作時堅定拒絕學習赫爾曼·萊維的譯本。後來在柏林演這部戲時,他也堅持拒唱萊維譯本。他說,盡管他認識到歌手大多拒絕重學新詞是可以理解的,他仍堅持這個立場。但他認為,這種情況正在發展成一種慢性病,特別是就莫紮特而言。而在許施看來,沒有人可以“駁斥我的觀點,即萊維的譯本,除了是一個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以外,臉面上也打著太多‘不合格’的標識”[176]。

在這段時間裏,安海瑟爾在一系列文章中不懈推廣自己的作品。在他最早的一篇發表於1934年11月2日《人民觀察家報》、標題為《德國的舞台,德國的莫紮特》(Der deutschen Bühne den deutschen Mozart)的文章裏,他再次陳述在1931年10月號《音樂》雜志中已經提過的觀點和例證,但語調比三年前苛責得多,對德國的歌劇院依然不願接受他的《費加羅的婚禮》譯本,他表現得特別痛苦。[177]但在專業期刊上,安海瑟爾總體較為克制,在比較他的譯本和前人譯本(包括萊維的)采用的不同手法時,分析得十分細致。[178]

在進行這大量的翻譯和撰稿工作時,安海瑟爾同時在寫《為了德國的莫紮特》(Für den deutschen Mozart)一書。該書出版於1938年,是他終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全書大部分篇幅裏,安海瑟爾都在擴展在他早先的研究文章裏就為人熟知的對文本和音樂之關系的極為辛勞的分析和語義學討論。只有在一個題為“赫爾曼·萊維和其他猶太譯者:猶太教在莫紮特和瓦格納事務中的位置”(Hermann Levi und die anderen jüdischen Übersetzer:die stellung des Judentums zu Mozart und Wagner)的段落中,他向毫無學理的反猶主義投了降。[179]除了對赫爾曼·萊維加以人身攻擊,他在此采取的論述手法是我們所熟悉的陰謀論,即,猶太人為了對抗瓦格納,將莫紮特霸占為他們最喜愛的作曲家。安海瑟爾認為,因為不可避免的局勢,這種陰謀論在莫紮特生前就開始了。他提出,莫紮特在18世紀80年代定居維也納後,如果想從哈布斯堡宮廷獲寵,那在劇本作者方面就別無選擇:

猶太人會想要把莫紮特變成他們最喜愛的作曲家;他們甚至覺得自己是他的遺產的護衛者,甚至可能想過給他打上“猶太同仁”的標簽。畢竟他們可以爭辯說,達·蓬特這個改信基督的猶太人成了莫紮特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劇的劇本作者!然而,他們卻忘了,或過於輕易地隱藏了這樣的事實,即,遭到意大利人深重壓迫、為了讓自己的藝術得到認可而進行著最艱苦的戰鬥的莫紮特,不得不用一個被認可的、在宮廷有影響力的劇本作者才能在維也納得到上演機會。皇帝約瑟夫二世在1784年就任命達·蓬特為官方的宮廷劇作家,而且委約這些創作的也是皇帝本人。實情是,只有被皇帝命令上演的歌劇才能保證得到上演。[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