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莫紮特雅利安化(第3/13頁)

如果說騰舍爾特總體上避免提到達·蓬特,那他的奧地利同行阿爾弗雷德·奧雷爾則更進一步,徹底無視了他。在1944年的專著《莫紮特在維也納》(Mozart in Wien)裏,奧雷爾著重描述了莫紮特和達·蓬特合作的這三部歌劇,但文中一次都沒有明示達·蓬特的身份。由卡爾·哈特爾(Karl Hartl)導演、維也納電影公司(Wien-Film)於1942年發行的一部廣為流傳的電影《眾神所愛之人》(Wen die Götter lieben)采用的策略同樣充滿謊言,但原因不同。其中有個場景,作曲家正在創作《費加羅的婚禮》的一首著名詠嘆調,旁邊站著一個人,粗看像是他的劇本作者。但很快觀眾就會發現,那人並不是達·蓬特,而是他的作曲學生弗朗茨·蘇斯麥耶(Franz Süssmayr)。眾所周知,蘇斯麥耶也許曾是有潛力的作曲家,但他在劇本寫作上則毫無才華。顯然,在一部試圖強調莫紮特周身散發出純粹德意志“光暈”的電影中偽造生平細節,比在屏幕上放一個猶太裔作家,在意識形態上更容易被接受。

“德國的舞台,德國的莫紮特!”齊格弗裏德·安海瑟爾的使命

納粹種族觀的可信度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強,這一點的一個征象就是當局做出種種努力來汙名化達·蓬特,甚至否定他的存在。但是,在某個方面,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繞過。自18世紀晚期以來,德國歌劇院上演莫紮特意大利語歌劇的標準做法就是用德語譯本來演。在這種情況下,達·蓬特歌劇的傳播在理論上不應該對納粹構成問題。畢竟,理論上可以說,德譯本既能洗刷莫紮特不得不和猶太人合作的汙名,又能加強這些作品中深刻的日耳曼特征。

不幸的是,這個論點有一大障礙。在莫紮特—達·蓬特歌劇的諸多德譯本中,最受歡迎的是19世紀末德國著名猶太指揮家赫爾曼·萊維(Hermann Levi)翻譯的。[157]實際上,在20世紀前30年,萊維的版本在德國各歌劇院的地位幾乎無法撼動。然而,在兇惡的反猶主義高漲的納粹時代,要批準繼續演出萊維譯本幾乎是無法想象的。要論作用,萊維的改編反而加強了當局把莫紮特從猶太機會主義汙染中拯救出來的決心。

有一些作家願意且積極插手,挽救這種破壞,並著手準備萊維和達·蓬特版本的替代品。這些人中,齊格弗裏德·安海瑟爾占得先機。他早年受音樂學訓練,在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靠一篇分析瓦格納《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文本與樂譜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他在幾家劇院擔任助理制作人,最後在1923年移居埃森(Essen),以期通過在歌劇界的不懈努力,把自己對音樂和戲劇的熱情結合起來。根據1938年8月號《音樂時報》刊載的訃文,安海瑟爾早在1926年8月31日就在《科隆時報》(Kölnische Zeitung)發表文章,講述為終結汙染了莫紮特意大利語歌劇之德譯本的“文本恥辱”而制訂的計劃綱要。[158]同年,他被聘為在科隆新創建的西德廣播電台(WERAG)的主任制作人,這就給了他實現目標所需的跳板。盡管當時的廣播技術還很原始,但在1927年至1930年間,該電台還是播送了非常可觀的一系列歌劇。為把這些曲目帶給更廣大的公眾,科隆電台出版社(Rufu-Verlag)出版了劇本小冊子,由安海瑟爾寫介紹性短文,部分劇本有他的改編和重譯。[159]在西德廣播電台最早的出版物裏,就安海瑟爾之後在第三帝國時期的事業發展而言,有一份《費加羅的婚禮》的劇本冊子格外有趣。

安海瑟爾1927年的《費加羅的婚禮》德譯本是達·蓬特原劇幾個德譯本的混合,其中包含了早有聲望的阿道夫·馮·克尼格(Adolf von Knigge)譯本、克裏斯蒂安·奧古斯特·弗爾皮烏斯(Christian August Vulpius)譯本和卡爾·尼塞(Carl Niese)譯本,也融入了更近期的赫爾曼·萊維譯本中的一些元素。[160]安海瑟爾自己的貢獻在於重譯了前兩幕的大多數段落和第三幕的詠嘆調“美好的時光去了何處”[161]。在這個階段,安海瑟爾對萊維譯本的態度似乎模棱兩可。一方面,他在介紹性短文中說萊維的譯本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完美,但前提是,他對翻譯的貢獻沒有先前普遍認為的那麽大。[162]

在接下去的幾年裏,安海瑟爾把精力主要投入在把莫紮特那些不太知名的意大利語歌劇也改編得盡量讓德國聽眾能聽明白。1928年,電台出版社出版了他改譯的《假扮園丁的姑娘》,標題改為《為愛而行的女園丁》(Die Gärtnerin aus Liebe)。之後在1929年出版了《紮伊德》。該計劃中更有野心的一個動作是1930年由西德廣播出版社(Verlag des Westdeutschen Rundfunks)出版了《牧人王》(Il re pastore)的劇本和鋼琴縮譜,其中,安海瑟爾對梅塔斯塔西奧(Pietro Metastasio)原劇的德譯本標題《為王的牧人》(Der Hirt als König)進行了重譯。在此版的前言中,安海瑟爾再次談到赫爾曼·萊維,顯著區分了這位指揮家改編的《費加羅的婚禮》和《唐·喬萬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