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紅軍實施轉移(第3/21頁)

在中央紅軍加緊突圍準備之時,國民黨“圍剿”軍主力尚在休整。此時,國民黨軍久攻之下,師勞兵疲,且因長宿野外,患病者甚多;另外,蔣介石本人對戰局估計十分樂觀,9月6日,蔣在日記中預定計劃:“一、進剿至石城寧都與長汀之線,當可告一段落,以後即用少數部隊迫近,與飛機轟炸當可了事。二、用政治方法招降收編,無妨乎。”[445]正是在這種情緒影響下,國民黨軍在9月底才開始新一輪進攻,9月26日其第三、第十、第五縱隊共6個師向石城攻擊,第八縱隊向興國攻擊,第七縱隊向古龍崗攻擊,第四縱隊向長汀攻擊,南路軍向會昌進攻,並擬於10月14日總攻瑞金、寧都。

9月25日,國民黨軍主攻部隊第三路軍下達攻擊命令,以小松市為主攻方向。26日,國民黨軍6個師全線展開攻擊,先後攻占中華台、陳古嶺、分水坳等高地,30日占領小松市。第十縱隊指揮官湯恩伯親至第一線觀察,發現石城城北石榴花、鵝項坳一帶工事密布,是紅軍主力集中地區。10月3日,國民黨軍第八十八師在專門調集的飛機、大炮掩護下,向石榴花、鵝項坳高地猛烈攻擊。兩高地是石城最後屏障,紅軍在此進行了頑強固守,但難以抵擋對方的猛烈炮火,被迫撤出戰鬥。7日,國民黨軍第十一師進占石城。紅軍頑強奮戰,在石城阻擋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步伐,為準備戰略轉移爭取了時間,自己也付出很大傷亡,戰役結束後,“紅三軍團老的連長完全死傷”。[446]肖華回憶:“這一仗打得很壯烈,損失也很大。連續戰鬥的傷亡,原一萬多人的‘少共國際師’到這時只剩下五千來人了。”[447]

與石城激戰同時,向古龍崗進攻的國民黨軍第六路軍遭到紅軍頑強阻擊,前進一度受阻;後由於紅軍主力部隊的撤出,行動加速,先後占領天子嵊、風車坳等高地,10月10日完成對古龍崗的占領。興國方面,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在廟背以北和高興圩西南地區頑強抗擊周渾元縱隊的進攻。戰至9月30日,廟背、高興圩等地先後失守,紅一、五軍團被迫“向興國退去”,[448]撤至新圩、文陂地區,繼續抗擊國民黨軍對興國的攻擊。

在前方進行阻擊戰時,紅軍轉移已箭在弦上,主力部隊紛紛撤往後方集中,只有地方部隊繼續留在前方阻擊敵人。9月21日,中革軍委決定將紅二十一、紅二十三師合編為第八軍團,周昆任軍團長,紅八軍團司令部由第二十一師司令部代理。此外,9月15日還成立了教導師,張經武任師長,何長工任政治委員。10月2日,博古親至紅三軍團,召集團以上幹部會,彭紹輝日記記載,彭德懷在會上指出:“我軍在北線遲滯敵人,爭取時間的任務已完成。我軍要向敵人反攻,主力須轉移。”[449]這已經非常明確地傳達出紅軍即將進行戰略轉移的信息,一些回憶錄所說紅軍許多中、高級指揮員一直到長征開始仍不知將要進行戰略轉移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紅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接替中央紅軍主力的防禦任務,主力集中瑞金、於都地區,準備執行新的任務。9日,紅軍總政治部發布《關於準備長途行軍與戰鬥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強部隊的政治軍事訓練,發揚部隊的攻擊精神,準備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進行長途行軍與戰鬥”。[450]

應該說,長征出發前,中共中央為長征進行的物質、輿論、組織等各方面的準備是較為充分的。在武器彈藥、糧款籌集、兵員發展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關長征初期的回憶文章寫道:“我們的帽子、衣服、布草鞋、綁帶、皮帶,從頭到腳,都是嶄新的新東西。”[451]耿飚回憶,出發前,“種種跡象表明,紅軍要有大的行動。師部不斷通知我們去領棉衣,領銀元,領彈藥,住院的輕傷員都提前歸隊,而重傷員和病號,則被安排到群眾家裏。地圖也換了新的,我一看,不是往常的作戰區域,這說明,部隊要向新的地域開進”。[452]李一氓回憶,他長征前幾天趕回瑞金時,“看到別人都有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因為他們早已得到一路出發的正式通知”,“有些人有新的膠底帆布鞋,有些人不知在什麽地方搞來的很不壞的雨衣,有的人還有很好的水壺,很好的飯盒,很新的油紙雨傘,五節的大電筒”。[453]可見,長征前夕對於要進行戰略轉移這一點,已經傳布到相當範圍。就此而言,人們沒有理由忽視陳雲當時的說法:“此次紅軍拋棄數年經營之閩贛區域而走入四川,顯系有計劃之行動。當去年退出江西以前,以我之目光觀之,則紅軍已進行了充分準備。”[454]1939年,當李德在共產國際遭到批評並接受了大部分指責時,仍然特別就長征問題作出辯解,強調:“在技術方面,我認為,遠征的準備工作是好的,突破四道防線的計劃也一樣,比較容易的克服這些防線就證明了這一點。”[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