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財政緊張下的民眾負擔(第4/4頁)

6月,共產國際直接致電中共中央,指示:“請從蘇區和從上海經意大利公司和其它外國公司或者軍閥代表處尋找聯絡途徑,以便通過最經濟和最可靠的途徑購買和提供彈藥。你們能否為此建立自己的隱蔽的中介公司?請嘗試通過這些公司出售四川紅軍有的商品,為中央蘇區換取武器。”[191]

中央蘇區撤離計劃基本確定後,財政需求更加迫切,7月底,上海方面向共產國際報告:“我們又給蘇區寄去5萬墨西哥元。到9月中旬還需要寄40萬墨西哥元,重復一遍,40萬墨西哥元,因為晚些時候,看來幾乎沒有機會了。”[192]從電報透露的數據看,共產國際的支持確實不是一個小的數量,可要將錢和物資寄達中央蘇區並不容易,尤其是後者更難完成。9月初,共產國際提出“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港口建立一個為蘇區采購和運輸武器、彈藥和藥品的不大而有效的機構”,[193]但由於紅軍很快撤離,計劃根本未及實施。10月14日,當紅軍已經開始撤離時,王明還在詢問“是否還需要在南方建立采購武器的機構?”[194]看來,遠水終究難救近火,共產國際和蘇俄的幫助,在中央蘇區,起到的作用終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