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央蘇區的煉成(第4/4頁)

當然,和毛澤東時代注重實際、認真調查研究、在實踐中艱辛探索從而迅速使蘇區獲得發展壯大相比,毛澤東逐漸淡出決策層後,中央蘇區確實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毛澤東曾談道:“在1927~1935年而特別是1931~1935年時期我黨曾經因為政策過左而陷於孤立,處於極端危險的地位。”[30]他所作的更具體解釋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內機會主義的主要特點是“左”……把赤白對立絕對化;對中小資產階級實行過左政策;片面強調工人利益而把工商業很快搞垮了;主張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並損傷了一部分中農的利益。當然,我們黨在農村中還是有群眾的,不能說是在農民中完全孤立。總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左”的政策的結果,我們沒能孤立蔣介石,而是孤立了自己。[31]

出現這些問題,既有蘇區本身的原因,也有中共中央指導的失誤,既可看作探索中的失誤,也不能忽視理論指導和實踐上的欠缺。畢竟,經過國民黨方面的數次破獲和打擊後,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是一個十分年輕的領導群體,兩位主要領導人秦邦憲、張聞天分別只有24歲、31歲。即使考慮到中共是一個年輕的政黨,秦、張兩人的年齡和經歷仍然顯得太過單薄,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完成對中國革命的指導確實有些力不從心。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在這裏並沒有以他個人的政治沉浮作為蘇區政策變化的時點,這應屬客觀的實事求是態度。事實上,面對當時民族危機和政治生存的復雜局勢,中共黨內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足為奇,而在克服這些問題的道路上,也凝聚著許許多多中共黨人的心血。作為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王明雖然遠在數千裏外的莫斯科,但他當時的動向仍值得特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