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武裝殖民

西周封建立制,自始即有武裝殖民性質,標準程序大略如下:王命某公、某臣,率殷民某族,封於某地。師出,築城立國。城內(國人)為殷(文化核心)周(政治核心),城外土著為野人(野業即農)。軍事義務(亦特權)僅限國人,封建權力關系建立於殖民體系基礎之上。

封建全盛時期,文化種族與階級身份嚴重重疊,西周諸侯並無天主教、佛教一類跨族群信仰彌縫其間,社會分裂必定極具危險性。《詩經》“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意即東人怨恨西人剝削。魯君、國人、野人盟誓,所祭之社各不相同,透露魯人血統、種族、文化分野三百年尚未盡滅。[1]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封於齊,萊夷欲奪其地,顯系誣詞。海岱本非殷商故地,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周天子殆如羅馬教皇,封他人國土酬吾功臣,萊夷無非自衛本鄉而已。齊之武裝沖突至景公[2] 未止。齊魯會盟,齊人令萊夷獻藝,孔子責彼無禮。獻萊似有誇示土著綏服之意,說明齊人自認收獲甚大。土著綏服,而後封建可廢,否則,野人入仕將無異於蠻族入侵。此間嬗變之跡,鮮有孑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