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六章 神助拳,義和團(第2/8頁)

據記載,這位皇上一個月三十天至少有二十天是遺精的。

此外,在戊戌政變被囚於瀛台後,光緒的精神狀態也到了一個面臨崩潰的地步了。

主要表現為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嘆息,心中無因自覺發笑。

以上這些病狀,不僅在病原略說裏有寫,多德福本人在診療之後亦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身體狀態,你要說他是健康的,說他能靠這種身子骨來擔負起統治四萬萬臣民大國的工作,那真的是在扯淡。

於是問題也就來了,各國公使為何要撒謊?

答案簡單得很,對於此時的洋人來講,他們需要的是光緒,而不是慈禧。

這就把老太太給惹火了。

她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地召集了幾個有皇室血統的滿族權貴,一番討論後,將端王載漪的兒子愛新覺羅溥俊立為大阿哥,擺出了一副隨時準備龍椅換人的架勢。

而各國政府亦不甘示弱,他們再度集體照會清廷:既然光緒皇帝龍體無恙,那麽從今日起,敝國政府只認光緒陛下,其余的什麽大阿哥五阿哥一律不認。

應該講,事情進行到這一步,慈禧太後也有點後悔了,她沒想到自己走了一步狠的,洋人卻比自己更狠,這要真的從此往後大家翻臉,對大清一點好處也沒有。

無奈之下,老太太服了個軟,搞了一次宮廷外交,把各國駐華公使的夫人們都請進頤和園裏來了個一日遊,順便還弄了個茶會,然後苦口婆心地講了講大清當前的政策,希望眾夫人回家之後多吹吹枕邊風,讓自家家屬盡快走上支持大清支持太後的正確道路上來。

與此同時,端王載漪也搞了一次外交,這哥們兒在自己家裏設酒宴擺了十幾桌,發下請帖邀各國公使以及重要外交官赴宴,目的是想在吃吃喝喝的過程中,憑借自己那三寸不爛口條使對方回心轉意,放棄光緒,轉而支持自己的寶貝兒子。

可結果沒承想幾百張請帖撒下去,端王從中午等到半夜,就沒一個洋人進門的。

這下王爺火了,自己縱橫江湖那麽多年,還從沒碰到過請客吃飯敢不來人的主兒,這次居然一碰就是幾十上百個,忒不給面子了。

此外,慈禧太後的頤和園外交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盡管那些夫人吃飽喝足還個個拿了禮物,可她們的丈夫卻依然照舊,仍是強烈要求清廷盡快讓光緒復出,建議太後趕緊回頤和園頤養天年。這種吃人不嘴軟拿人不手短的行為,讓老太太相當不開心。

於是,端王和西太後從此就為了一個共同的仇恨對象而走到了一起。

端王屬於那種傻王爺,無腦且激進,再加上利益驅使,便認為洋人皆禍害,應該除之而後快。

而慈禧則屬明白人,雖然此時也是恨洋人恨得不行,但終究理智尚存,表示洋人太強,正面對抗肯定討不到好,不如暫且避其鋒芒。

端王怕太後就此打退堂鼓黃了自己兒子的龍椅夢,於是找來一大堆跟自己立場差不多的仇洋大臣比如剛毅徐桐載瀾載勛等人,整天遊說慈禧,說這對外一定要強硬,我們大清都軟了快五六十年了,此時不硬更待何時?再說那洋鬼子有甚可怕的,我大清四萬萬群眾,只要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一定能把他們淹死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問題是群眾在哪?

端王倒是胸有成竹:別急,群眾有,大大的有,群眾來自山東,現已星火燎原,遍地開花……

端王爺嘴裏說的群眾,也叫拳民,大號義和拳。

義和拳這三個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這一年直隸總督周元理的奏章中,有這樣的記錄:“山東冠縣及直隸元城縣有民人楊姓等起立義和拳邪教,聚集多人之處,其所稱童姓,既有義和拳名色,為行路推車人之所知,斷難掩眾人之耳目。”

也就是說,當年的義和拳,其實主攻反清復明,順帶練武,屬於反政府組織。

不過這一切都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時候被改變了。

且說這年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出兵強占膠州灣,順手也將整個山東半島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那裏又是修教堂又是派人傳播上帝思想拉人入教,忙得不亦樂乎。只不過山東這地方民風淳樸而又保守,一般好人家即便沒文化,也只肯信佛道儒,並不打算跟耶和華發生些什麽,於是洋教士只得一改耍嘴皮子誆人入教的傳統,轉而改用收買人心的辦法,具體說來就是你若是信我教我就給你錢,正巧那幾年山東連著逢幹旱,很多農民都沒活路,於是便也只能一手拿錢糧,一手拿十字架了。

還有一些地痞流氓,他們未必活不下去,但一看信教能有好處,便也迅速改頭換面拜起了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