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勝與敗(第4/4頁)

而中國人,尤其是近代的中國人,似乎並不怎麽重視這個。

應該講中華民族其實是一個深知教育重要性的民族,自古就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樣的名言,但關鍵的關鍵,就出在“百年樹人”上面。

百年。

中國人不是不肯搞教育,只是覺得教育花費時間太長見效太慢,權衡利弊後,還不如買幾艘船搞幾門炮。

在洋務時代,曾經有一個英國傳教士叫李提摩太,這人我們後面會提到,他向李鴻章建議說每年投入一百萬兩白銀進行教育改革,對此李鴻章認為開銷太大,但李提摩太說這會帶來百倍的收益。李鴻章問什麽時候能見成效,得到的答復是20年,於是李鴻章說:“我們等不了那麽長的時間。”

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曾建議光緒帝去日本考察的王照,也對康有為說過:“我看只有盡力多立學堂,漸漸擴充,風氣一天天改變,才能實行一切新政。”但康有為卻說:“列強瓜分就在眼前,你這條道如何來得及?”

公元1905年,嚴復與孫中山在倫敦會面,嚴復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於教育,他對孫中山說:“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泯於丙者將發於丁。為今之計,唯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而孫中山只是告訴他:“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

一個洋務派領袖,一個維新派領袖,一個傳說中革命的先行者,三人都堪稱是數百年來人中之傑,卻都如此性急。

而造成的後果你也看到了,買了再多的船,裝了再多的炮,沒人會玩,仍是一沉到了底。

國民教育決定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決定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則決定了國運。

我想,大致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