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勝與敗(第3/4頁)

說完了教材,我們說說老師。

現在的話,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老師的待遇都是相當好的,至少在當地可以算是中上左右的收入水平了,而在一些大城市裏,教師的待遇甚至超過了公務員,而且工作負荷也算是比較輕松,相比之下,寺子屋的老師們可就沒那麽好的命了,雖說日本的教材有好幾千,但教學方法卻意外地統一,只有一種:一對一教學法,就是挨個教下來,這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教學方法,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夠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缺點,然後對於其整個生涯做出指導乃至規劃,不過了不起歸了不起,但工作量很大,大致算下來,平均一個老師一天要給10個孩子分別授課,這屬於不折不扣的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放在今天那是基本工資除外,各種補貼也絕對少不了的,然而,作為寺子屋老師唯一收入的學費,卻意外地便宜,便宜到你想不到——隨便給。

隨便給的意思是說你看著給,家裏有錢的,一年給個上萬,老師雙手收下,說個謝謝,家裏窮的,一年到頭來攢不下幾個錢,只能讓媽媽做幾個點心來慰問一下,老師倒也不嫌棄,恭恭敬敬地雙手接過,說一聲非常感謝,這點心看起來真好吃,家裏是農民的話,每到收獲季節拿一些青菜蘿蔔茄子土豆之類的送到老師家,老師一樣臉帶微笑地放進了自家的廚房,說一聲謝謝,勞您費心了。之後該怎麽教還是怎麽教,不會因為你給了一萬兩我就單獨輔導,你給了我倆蘿蔔我就把你跟給我月餅的孩子放在一塊兒集中批發授課。

寺子屋的老師,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庶民出身,其他的還有武士,僧侶,神官或者醫生,這些人基本上一輩子都幹這個職業,很少聽說有跳槽什麽的,雖說收入很少,但他們卻贏得了另一樣尤為寶貴的東西——尊敬,學生的尊敬,家長的尊敬,以至全社會的尊敬。其中,那些德高望重、從業多年的老教師,還能在每年受到幕府將軍的親自接見。而對於學生來說,老師就如同再生父母一般,即便是寺子屋畢業,即便是踏入了社會,可一旦碰到什麽無法決定的事兒還是會去找自己的啟蒙老師商量,聽聽他的建議,臨走前還不忘畢恭畢敬地說上一句謝謝先生。非常諷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學校,非常流行這麽一句話:“出了事兒找誰商量也不能找老師商量。”甚至還發生過因為要查書包而引起了糾紛,導致學生噌地摸出一把水果刀給了老師一下子的悲劇,這在江戶時代那是絕對難以想象的,以至於現在日本人自己都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各種以師生關系為主的作品層次不窮,從很久之前的金八先生,到現在在中國都異常流行的GTO(麻辣教師)以及極道鮮師,為的就是能夠引起全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然而卻是收效甚微。

當然了,學生捅老師這事兒肯定是學生不對,但老師們也該自我反省一下,對於教師二字,是不是僅僅將其當作一種職業就足夠了呢?

寺子屋出現的原因,歸根結底源於日本人的一種認知,那就是“小孩子是大家的共有財產”,也就是說,不管大人的貧富好惡,小孩子都是無辜的,不能因大人的種種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全社會都有責任如同幫助自家孩子一般來幫助任何一個小孩子的教育或者發展。這話其實中國人在好幾千年前就有說過,那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明治五年(1872)的時候,日本政府進行了一場統一學制的改革,所有的寺子屋都被廢除了,但是,寺子屋為日本奠定下的結實的國民素質基礎,成為日本迅速發展為近代化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話說,晚清的時候很多中國學生跑日本去留學,想學一下日本的維新以便讓中國用了也好富強一把,可這批人越留學越郁悶,他們驚訝地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所幹的那些事兒,大清基本上都幹了,買洋槍洋炮,大清沒少買;學著造各種西洋玩意兒,大清的江南制造局和安慶軍械所那要比日本的強得多;他日本煉鋼,我大清制鐵;他日本請洋專家,我大清找洋教練,總而言之一句話,兩國的變革幾乎是完全相同,不分早晚就以相似度來論的話,完全可以說清朝的洋務運動是抄襲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時也能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洋務運動的山寨版,那為何日本卻能在短短的時間裏發展成世界強國,並且在海上將大清打敗,而且還隨著八國聯軍一起攻入北京城呢?

這群留學生裏,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總結出了一個原因:民智未開。

當然不是說中國人笨,而是說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沒有被開發出來,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中國人的隱藏屬性沒有被激活。我們都知道,開發智力除了吃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