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九章 國殤(第4/8頁)

也就是說,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其實是輸了。

於是第二個話題就出來了,為什麽會輸?

關於這事兒,通常的說法有很多,比如說北洋軍費給太後造了園子;再比如北洋炮彈不足,有艦無炮;還有說法就是北洋上下貪腐成性,很多炮彈都是假冒偽劣產品,裏面填的都是沙子,等等。

大致三條,我們一條一條地來看。

第一條,軍費與太後,這個我們之前說過了,所以就不重復了。

第二條,炮彈。

許多人都認為北洋水師因為上下貪汙風行,把很多用於購置軍備的錢款私自納入囊中,以至於炮彈不足,在很多歷史或是文學作品中,更是會對定遠和鎮遠兩艘巨艦進行一番特寫,說他們雖有巨炮,但卻無炮彈,純屬聾子的耳朵,不過一擺設。

那麽,事實的情況真是如此麽?

關於北洋的彈藥供應問題,一直是多年來的扯淡熱點。除了參戰的北洋水軍上下眾口一詞表示自己打仗的時候少炮彈,就連日本那邊也有相關記載,以定鎮兩巨艦為例,整場海戰中,定遠共發射305毫米炮彈120發,150毫米炮彈100發,而鎮遠則發射305毫米炮彈94發,150毫米炮彈148發,共發射305毫米炮彈214發。定鎮兩艦共有305毫米克虜伯炮8門,平均每門炮發射約26.75發,而標準每門炮的備彈是50發,那麽兩艦的305毫米克虜伯炮所發射的炮彈只有正常基數的53.5%,根據當時船上很多人的說法,在打完那會兒,兩艦殘余炮彈也已經不多,那麽即使加上剩余的彈藥,備彈也遠不到正常基數的60%,顯然彈藥儲備嚴重不足。

就此我們得出了那個多年來一直都能朗朗上口的結論:北洋水師有炮無彈,徒有虛名也。

如果不是後來發現了一份名為《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的稟帖,上述說法儼然就已成了既定的事實。

這份稟帖的作者是當時的直隸候補道徐建寅,裏面記載了北洋海軍艦上和庫存的主副炮炮彈數量。

根據徐大人的統計,當時北洋海軍艦上和庫存的主副炮炮彈數量為:305毫米口徑炮開花彈403枚、鋼彈244枚,260毫米口徑炮鋼彈35枚,210毫米口徑炮開花彈952枚、鋼彈163枚,150毫米口徑炮開花彈1237枚、鋼彈202枚,6英寸口徑開花彈477枚、鋼彈23枚,120毫米口徑炮開花彈362枚、鋼彈38枚。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兩種答案。

A:北洋水師並不存在缺彈少藥的情況,士兵口述跟日本記載都是瞎扯。

B:北洋確實有充足的彈藥,只不過黃海海戰的當天,沒帶出來,放倉庫裏了。

如果是A,那麽也就沒的好說了;如果是B,其實也沒啥說頭,只是要多問一個責任人,誰該為沒把炮彈帶出來而負責?那當然是北洋提督丁汝昌咧。

早說了,北洋人和問題的根子,就在這哥們兒身上。

第三條,沙子。

關於炮彈裏摻沙一說,我要沒記錯的話貌似典出自某部拍了有半個世紀的著名老電影,在那部電影裏,除捧紅了一咬牙一跺腳一甩辮子就開著致遠號往吉野那裏撞的鄧世昌形象外,還弄了一個至今很深入全國人民之心的段子——北洋某艦一發炮彈擊中日本某艦(疑似吉野),但是炮彈沒爆炸,事後才知,該彈被偷工減料之人往裏摻了沙子,系偽劣產品。

此事經過大致是真的,吉野確實挨過那麽一發炮彈,在海戰中也不知道是北洋的哪艘船哪門炮一發命中了吉野的火藥庫,本來大家夥都以為玩完了,可卻並沒有出現預料中的大爆炸,後來經過檢驗,才明白這彈頭裏裝的是沙子。

但這絕非造炮彈過程中的偷工減料,而是在開炮的時候,炮兵沒弄明白炮彈的種類。

那年頭的海戰,多用兩類炮彈,一種是開花彈,一種是穿甲彈,前者裏面放炸藥;後者用來砸東西,裏面填沙子,說實話打火藥庫的那發炮彈,初衷多半是想打船上的人,所以本當用的是開花彈,若真用了這彈,則很有可能因裏面的炸藥而引發整個彈藥庫的爆炸,那此戰孰勝孰負就真的很難說了,結果這哥們兒也不知怎麽搞的,隨手拎過來一發填沙的穿甲彈,打倒是打中了,可也就打出了一個坑,還順帶著連累了造炮彈的諸工匠們——我要是沒記錯的話當時造炮彈都是流水線,誰有那閑心思專門給你的炮彈手工灌沙哪?

總結起來一句話,黃海海戰,北洋水師上下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體上而言應該算是竭力而戰了,他們盡力了。

至於到底為何能打成那德行,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軍為毛活生生地就把制海權給人奪了去了,這裏面的原因你先別急著問,我也不急著說,咱放到後頭慢慢白話。

再說海戰之後,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設置在廣島的戰時大本營,大本營在第一時間就制訂出了下一步計劃,並將其命名為冬季作戰大方針,方針的大致內容是再挑幾個師團,編成第二軍,走海路自遼東登岸,配合聯合艦隊以及第一軍,共同入侵大清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