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七章 平壤之戰(第4/4頁)

不得不說,這是真心冤枉了葉大將軍,他是發自內心地豎白旗然後想逃命。

結果朔寧支隊就這麽觀望到了晚上7點,這白旗都快看不到了,城裏仍是沒動靜,在9點時分,天上開始下起了秋雨,就在這時候,從平壤城內開始三三五五地跑出一股接著一股的清軍,也不光是玄武門,其他幾處城門都有這種情況,一開始日本人以為大清夜襲了,還趕緊端起長槍短炮招呼來著,但時間一長大夥發現這跑出門來的清軍基本上都不帶武器的,有的甚至連軍服都不穿,而且姿勢也比較統一,文藝講來,叫抱頭鼠竄。

於是位於城西側的野津道貫做出判斷,認為清軍是要趁著夜色棄城逃走。

9月16日淩晨1點10分,日軍開始陸陸續續踏進城內,而立見尚文的朔寧支隊,也在5點半左右進入了平壤。

就此,朝鮮半島北部重鎮平壤落入日本之手,前後歷時僅僅一天多幾個小時。

勝敗乃兵家常事,本來沒什麽好多說的,但關鍵是,平壤一戰,攻方的日軍總數為一萬,戰死兩百不到,負傷五百出頭,而守方的大清總共一萬四,戰死者居然超過了兩千,負傷人員也在四千左右。

本來麽,這防的比攻的人數多一半兒都能給打輸就已經夠匪夷所思的了,而且輸得還那麽慘,所以便不得不多計較一個為什麽了。

一般認為,大清之所以敗得如此難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清政府腐敗無能;二是葉志超做人忒孫子;三是日軍訓練有素戰鬥力強。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高中時代的歷史教科書上貌似就是這麽寫的。

對此我不吐槽也不肯定或是否定,我只說兩件發生在當時朝鮮的小插曲。

第一件是打完之後,日軍當然是順利地進駐了平壤,結果驚訝地發現,此時的平壤城裏頭除了該有的各種設施之外,還有日本人從來都沒見識過的場所——鴉片館。

卻說在平壤城內清軍屯所和南門附近,攏共有鴉片館四處,根據事後詢問店老板得知,四家煙館,每家每天售出鴉片至少在30兩,以通常成年人每日吸食量不能超過5分(100分=1兩)來計算的話,這點量至少夠兩千四百人食用。

第二件,還是在打完之後,日軍搜查了清軍的屯所,看看有沒有什麽戰利品,結果發現了書信一封,是葉志超寫給左寶貴的。

信上是這樣說的:“6月26日(公歷7月28日)晚上,我們遭到了日軍的襲擊,經過大約兩三個小時的激戰,總算是戰退了敵人,之後,我命聶士成率部追擊,總共擊殺敵軍千余。

然而,等到天亮之後,日本人派出一萬六千大軍如洪水一般從四面八方湧來,所以我們只能且戰且走,一路上損失了不少士兵,有那麽個三四百人,之後,本將軍在狹隘關口設下埋伏布下地雷,坐等敵軍追擊好狠狠打擊,結果沒承想那日本人還挺聰明,居然不上當,愣是沒來,於是也只能作罷退回平壤了。”

這說的顯然是發生在7月28日至29日的那次牙山之戰,我們前面有說過,事實上在那次戰鬥中,清軍戰死五百,而日軍總傷亡不過88人,死34人,其中有24人,是因為半夜行軍不明地形,掉河裏給淹死的。

換句話講,“殲敵上千”的真相,其實只是打死了對方10人。

至於那一萬六千大軍,我也沒想明白葉將軍是怎麽給想出來的,當天投入戰鬥的日本人總數也就三四千人,這哥們兒足足給翻了兩番。

對此,日本學界也只能很客氣地吐槽說,這不過是一種類似於“白發三千丈”的中國式文學表現手法罷了。

現在你該明白為啥左寶貴當時一直要求葉志超主動南下進攻了吧?沒錯,老頭把這封信當真了,他要知道真相是這模樣,搞不好也不會關葉志超的小黑屋了——得直接一刀劈死丫的。

士兵抽大煙,主帥帶頭逃跑不算還吹牛不打草稿,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敗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