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七章 平壤之戰(第2/4頁)

話再說回朝鮮,從元山走的第三師團因為各種事情比較多,走得慢,除了一個支隊外,其余的等全部戰鬥都打完了他們都沒到目的地,所以實際上這次攻打平壤的,只有第五師團跟混成第九旅團以及第三師團的一個支隊而已。

另一方面,8月30日,平壤城內的清軍守城部隊也配置完畢,主要有四支部隊:衛汝貴的盛軍六千人,馬玉昆的毅軍兩千人,左寶貴的奉軍三千五百人,豐升阿的盛字練軍一千五百人,共計一萬三千人。

總大將是從牙山逃回來的葉志超,而此刻葉將軍正在小黑屋裏流著眼淚蹲地畫圈。

話說當日軍北上的消息傳到平壤,葉志超在各種分析之後做出了判斷,那就是認為這座城是肯定守不住了,所以打算率部棄城逃走,但遭到了部下,主要是奉軍將領左寶貴的堅決反對,左寶貴這一年57歲,山東人,信奉安拉回教,出身貧苦為人敦厚,是四支部隊裏人氣威望最高的部將。

左寶貴不光反對葉志超的逃跑方案,甚至還再三要求主動南下迎擊日軍,於是兩人就這麽杠上了,杠到後來葉志超幹脆就罷工了,說你們愛怎麽打就怎麽打,反正到時候記得在城墻上給我開一口子我好逃出去,而左寶貴也不含糊,直接派親兵監視葉大將軍的一舉一動,同時自發擔當起平壤守軍主帥之責,又是修建工事又是部署軍隊,忙得很歡快。

9月中旬,第五師團各路大軍在經過各自的邊作戰邊行軍後,終於來到了平壤城外,並基本完成了一個包圍圈。

當時平壤的情況是這樣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六個門,外面有一條江叫大同江,這大同江宛如一道護城河,繞著東面和南面走一圈然後向西流去。

而日軍的包圍圈也分四個點,城西面是第五師團的主力,由野津道貫親自坐鎮;東面大同江對岸中碑街上駐紮的是混成第九旅團的一部分,如果這支部隊想要攻城,則必須先突破清軍的東門防線然後再渡江;南面的朱雀門是第九旅團的剩余部分,他們已經過了大同江,但這幫人背後有個島叫羊角島,上面有清軍的炮兵陣地,所以形勢也不怎麽樂觀;最後是北邊的玄武門,戳著元山支隊(就是第三師團唯一跑來的那個支隊)跟朔寧支隊,他們面對的,除了又厚又重的城門外,還有外面的數個堡壘。

由於本來日軍的人數就沒清軍多,故而肯定不可能四面同時開工,經過軍事會議討論,最終把主攻點定在了中碑街,朱雀門和玄武門。

戰鬥是從朱雀門開始打響的,9月15日上午6點,大島義昌一聲令下,第九旅團向朱雀門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但也遭到了清軍馬玉昆部的頑強抵抗,本來形勢是一進一退的攻防戰,但是羊角島上的大清炮兵卻很是時候地拉響了自己的大炮,原本這朱雀門外就是一片開闊地帶,這樣一打,第九旅團自然是損失慘重,而且不久之後,清軍的增援部隊亦及時趕到,於是在死啃了六七個鐘頭之後,雖然連一塊磚都沒能拿到手,但大島義昌還是不得不下令撤退,準備休息休息再作計較。

而東面的中碑街情況也很不樂觀,上午6點半開的打,先是工程兵架橋,送過去四個中隊,一個小時不到就被全部打了回來,指揮官不死心,又送了一堆人過去,仍是被打回來,一直磨蹭到下午兩點,因戰死一百余人損失過於慘重而不得不撤出了戰場。

就此,南面和東面的攻勢算是被徹底瓦解了,至少在當天,他們攻入城內是沒什麽可能了,於是所有的希望就這麽落在了北面的朔寧支隊和元山支隊身上了,尤其是前者,因為元山支隊從大清早開始就在城西北的箕子墳以及七星門外跟清軍部隊糾纏上了,所以玄武門的主攻手,實際上就是立見尚文了。

說得大發一點,能不能速戰速決拿下平壤城,關鍵就在此人。

另一方面,平壤城是否能夠守住,關鍵也正在玄武門,這一點左寶貴很明白,所以當天的他是親自披掛,督陣玄武門。

玄武門外有一處高地,叫牡丹台,只要守住此處,那麽日軍將一輩子都摸不到城門,反之,一旦失守,則全城危險,故而左寶貴在那裏搭建了工事,並且安置了機關炮,同時之前提到的那幾個堡壘,實際上也是環台而建,總數有五個,分兩重,其用意,實際上是護衛牡丹台。

當然,如此出彩的地方,自然不可能逃過立見尚文的法眼,15日剛吃過早飯,他就下令部隊發起進攻,先是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側西北方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同時步兵也展開沖鋒,而左寶貴也毫不含糊,親自站在城樓上穿著禦賜黃馬褂督戰,所以兩堡壘的士兵也拼死用命,雙方一進一退了一個多鐘頭,立見尚文感到這樣打下去實在是沒完沒了了,於是下令收隊,稍作整頓之下再開攻勢,不過這次進攻方針變了,不再是同時進攻兩個堡壘,而是集中了朔寧支隊所有的火力,對著最外面的一個堡壘一陣猛轟,然後再配以步兵全力沖鋒,果然是一氣呵成,先拔得了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