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五章 開戰前夜(第2/6頁)

袁世凱一聽這話連忙擺手:“這是朝鮮的家務事,大清怎能插手?事實上我國朝廷的意思,也是希望朝鮮能自己解決此事,根本沒打算越俎代庖。”

大鳥圭介聽了這話頓時愣住了,覺得袁世凱可能是在坑爹裝逼,表面上說不想管,但背地裏指不定就拍電報去北京要出兵了。

可他的臉上卻真的是一臉的真誠,完全看不出任何其他不對頭的色彩。

正在猶豫間,袁世凱發話了:“等東學黨占了整個全羅道,漢城就危險了,你們日僑撤不撤?”

大鳥圭介想了想,說道:“如果可能的話,當然不撤的好。”

這天談話結束之後,兩人各自給自己的上峰拍了電報。

袁世凱的電報內容是,朝鮮內亂已經無法自行平定,我大清在收到朝方正式文書後即可出兵戡亂,日本方面亦在蠢蠢欲動,應隨時防備。

而大鳥圭介的電報則比較省錢,字很少:朝鮮已向大清求援,我國也應借機出兵。

後者發完之後,由於正值各種黃道吉日,所以便放下工作,回國度假去了。

次日,朝鮮方面向清國發出了正式的求援照會,於是李鴻章決定,派軍分三批入朝。

第一批,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統率的蘆防馬步軍九百一十人,為前鋒。於當年6月6日的下午6時,自塘沽港登圖南號輪船東渡朝鮮,於6月8日下午6時抵達牙山海口。6月9日,清軍登岸整隊,進入牙山。

牙山是個縣,在漢城西南150裏,之所以選牙山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裏離東學黨鬧事的地區較近,便於協助朝鮮平亂,二是為了避開日本僑民大量聚居的仁川和漢城,以免與日本人發生沖突而引起外交糾紛。

第二批,是直隸提督葉志超帶領的一千零五十五人,分乘海宴號和定海號輪船,於6月8日下午6時出海,10日下午3時抵達牙山海口,因無駁船,全軍於6月12日上午10時方才登陸完畢。

第三批帶隊的叫夏青雲,總人數五百,走得晚到得也晚,6月25日才抵達牙山。

大清出兵前,雖然是按照條約照會了日本方面,但怎麽說也是師出有名,而明治政府雖然也想出兵,卻找不著由頭。

當時的外務大臣叫陸奧宗光,此人早年跟隨坂本龍馬混飯,行事作風幹凈利落,外號剃刀。

陸奧宗光是6月2日,朝鮮發出照會的當天就已經知道大清要出兵了,當即就把剛剛在日本落腳連老婆孩子熱炕頭都沒顧得上的大鳥圭介給招了過來,讓他趕緊提前銷假,立刻返回朝鮮,順便帶著兵一塊兒走。

大鳥圭介很困惑:“我們以什麽借口帶兵過去?”

“你先不要帶兵,先帶幾百名警察去朝鮮。”

大鳥更加困惑:“據我所知,大清派來的軍隊有三千人,這個數字在以後很有可能增至五千,現在我帶幾百個警察,跟不帶又有什麽分別?”

“稍等時日,我便會想辦法派大部隊來朝鮮的。”

“那又為何不現在派?”

“這是首相的意思,你以為是我個人愛好麽?”

首相就是伊藤博文,他認為,朝鮮讓大清派兵,那是去幫著鎮壓東學黨,屬師出有名,可日本並沒有受到邀請,要是擅自也跟大清一樣弄個三五千人過去,那必然會受到國際輿論譴責而且還違反了當年的天津條約,容易造成諸多麻煩,所以還不如先弄幾百個警察過去,同樣也是戰鬥力,而且一來因為不是軍隊,故而不必照會清政府;二來真要問起來,說是保護僑民即可。

至於後面還要不要接著派軍隊過去,那得看後面的形勢,不過伊藤博文本人,是不贊成弄太多人去朝鮮的。

但是當時日本的情況是支持出兵並且出重兵去朝鮮的人占了絕大多數,除外務省陸奧宗光之外,軍界那邊更是竭力要求即日派大軍和清朝決戰,其代表人物,是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

川上操六,薩摩藩出身,早在推翻幕府的伏見鳥羽會戰中就嶄露頭角,立下過戰功,之後憑借著出色的能力一路高升,明治二十三年(1890)晉升陸軍中將,三年後(1893)出任參謀本部次長。

他認為,既然大清出兵,那麽日本也一定要出兵,不光出兵,還要出重兵。

6月5日,大鳥圭介奉命返回朝鮮,走的時候,帶走了四百余名警察,準備用於維護日本在朝利益,對此,伊藤博文表示,足夠了。

一方認為要出重兵,一方認為四五百人足夠,兩方僵持不下,不得已,川上操六跟陸奧宗光一起,登門拜訪了伊藤首相,想要說服他再追加部隊開赴朝鮮。

三人會面之後,川上操六率先開門見山:“我認為,我國應該發兵朝鮮。”

陸奧宗光隨即附和:“朝鮮應由我國來主導其開化,首相大人難道不這麽認為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