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五章 甲申政變(第3/8頁)

其實早在此事發生之前,清朝就利用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等特權在朝鮮幹過不少天怒人怨的勾當,最著名的莫過於用北洋水師當貨船走私高麗參,卻說這北洋的軍艦在不打仗的時候通常用來當貨船跟商船使,不是運東西就是賣東西,甚至還有利用軍艦特權涉嫌毒品交易的傳聞,從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上來看,或許這並非僅僅是傳聞。

總之一句話,從壬午兵變之前到之後,袁世凱拼了小半條命在朝鮮苦心經營起來的大清光輝形象,現在全毀了,取而代之的,是朝鮮老百姓那載道的怨聲。

由於排華情緒的產生,使得日本勢力得以乘虛而入,這對開化黨來講當然是美得很,只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又開郵局又搞農業還組建軍隊,這錢很快就不夠用了,於是金玉均跑出來對高宗說,自己在日本有路子,幹脆找他們貸款,不多貸,三百萬日元足夠了。

高宗一聽說日本人肯借錢,自然非常樂意,連忙命金玉均趕緊坐船渡海,盡快把這三百萬給弄回來。

金玉均確實在日本有路子,而且明治政府也確實答應過他,說如果你們親日派在朝鮮搞改革需要錢,可以盡管來問我們大日本帝國要,雖然我們日子過得也不特別富裕,但日元三五百萬還是可以借給你們的。

只不過這答應只是口頭答應,我們知道,口說是無憑的。

等到金玉均真的跑到日本要求借錢了,明治政府突然就變卦了,推三阻四搞了各種借口,總之就是不肯給錢,就連他最敬愛的福澤諭吉老師也對他愛理不理,於是小金同學沒轍,只好兩手空空灰溜溜地滾回了朝鮮。

這件事情非常不幸,一來搞改革的資金鏈斷了,要去弄錢,很麻煩;二來會給守舊派以口實,讓他們趁機攻擊開化黨跟日本人都是一群不靠譜的東西。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是,守舊派當時正在搞貨幣改革,而且搞失敗了,引發了一場通貨膨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落再落,壓根沒工夫再來對金玉均沒借到錢一事說三道四。

不過話得說回來,無論是近代化改革失敗還是貨幣改革失敗,其實最終受苦的,還是朝鮮老百姓,這一點,金玉均非常清楚。

其實他本來是個和平主義,夢想是借助日本的力量實現朝鮮的近代化,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必然跟守舊派發生沖突,但終究不過是廟堂上的口舌之爭,無論如何,大家仍是同朝為臣。

但自借錢失敗之後,金玉均明白了,日本人其實靠不住,他們不過是想打著幫助朝鮮進步的名義占點便宜,小恩小惠還行,真要大宗援助,那是斷然不幹的。

而貨幣改革失敗一事,也讓金玉均明白了,守舊派做的事情,根本就是在折騰這個國家,朝鮮要想有未來,就不能有守舊派,這些人,只能全部消滅。

自此,他的夢想改變了,變成以自己的力量,實現朝鮮的近代化,同時將守舊勢力一掃而光。

通俗地說,金玉均想要發動一場政變,通過政變達到讓開化黨直接掌握國家政權的目的。

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這種想法的在開化黨裏頭也不止一兩個,很快,一個政變計劃就被炮制了出來,計劃擬訂實行於1884年(明治十七年)的12月4日,大致內容如下——因為這一天是朝鮮郵政局的落成儀式,是全朝鮮的大事情,所以各路大臣,即便是守舊派的頭頭腦腦們也會來參加剪彩以及之後的宴會,所以可以借此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或擒獲,或誅殺。

而具體的誅殺辦法是,在落成典禮或是之後的宴會時刻在漢城各處放火,制造混亂,然後趁亂將前來救火和正在吃席的守舊派大臣全部弄死,接著再入宮謊稱清軍作亂,讓國王寫下求助日本的命令後去日本公使館搬救兵,之後將國王轉移至景佑宮,同時由日本軍隊跟金玉均他們訓練出來的一千多新式軍隊一起防守,最後以高宗的名義宣布全國改革。

景佑宮並非住人的地方,而是供奉朝鮮歷代國王畫像的,地方狹窄,從軍事的角度上看比較利於防守,故而選它作為國王的容身之處。

計劃制訂完畢,有人覺得不妥,平壤城內清軍尚有一千多人,萬一這麽鬧將起來把清軍引來如何是好?

這雖然確實是個問題,但也難不倒聰明過人的開化黨人,很快就有人想出了對策——守舊黨仰仗的,確實是大清,而大清部隊在朝鮮能打的,其實唯袁世凱而已,我們幹脆在起事之前把這袁世凱給做掉,不就方便多了嗎?搞不好這清軍也跟當年大院君的人馬一樣,群龍無首不戰而降了。

金玉均表示這個可以有。

明治十七年(1884年)十一月十九日,金玉均進宮拜會高宗,痛陳一番天下大勢,指出日清兩國必有一戰,若戰,則清國必敗,所以,我們朝鮮應該未雨綢繆,搞個萬全的對策,那就是在兩大國決戰之前,先抱緊了日本的大腿,利用日本的力量來建設朝鮮。同時他還誇下海口,說明治政府十分看重朝鮮,如果我們願意跟他們結為一夥,那麽他們必定會全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