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章 所謂明治維新(第4/4頁)

橫須賀造船廠建於慶應元年(1865年),工程的總設計師是法國人弗朗松·維魯尼。這是日本開天辟地頭一回將國家工程交給外國人來負責,但也就是在這頭一回裏,日本第一次接觸到了包括加班加點、企業員工培訓、雇傭規則、職務分配等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文化,在工程建造的同時,幕府也開設了橫濱法語學校,招生傳授法語。

不過這家船廠真正完工時間是明治四年(1871年),也就是說,一直到幕府滅亡,它都沒能竣工,所以早在建造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對,花費相當巨大,遠遠不如直接從外國購買軍艦來得便宜,而且,你就算把廠子造起來了,以日本的技術能力,最多也就是造幾艘人家已經淘汰的過時軍艦而已,要想搞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玩意兒,要麽等這些廠發展個幾年,技術成熟了再說,要麽還得轉回去接著找列強買軍艦,與其繞這麽大個彎,還不如省點事兒得了。

而且,最最關鍵的是,當時幕府的統治幾乎可以用岌岌可危四個字來形容了,更多的人覺得,與其把這40萬黃金投入到根本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得到成效的船廠上,還不如用在更實際的地方,比如買洋槍洋炮,以維護幕府統治。

對此,小栗忠順的回應只有一句話:“我不是在為幕府造船廠,而是在為日本造。幕府終有一天會滅亡,可日本卻會萬年長存。”

很多年後,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開創者大隈重信是這麽評價明治維新的:“我們所謂的那場維新,不過只是在小栗上野介的基礎上換湯不換藥罷了。”

說到這裏或許你也已經看出來了,除了廢藩置縣跟土地改革等少數項目之外,所謂的明治維新其實是在幕府開國後所搞的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老曲新唱罷了,要說還有點個什麽新玩意兒的話,那也就是制定了一部被一直用到二戰的根本大法——《大日本帝國憲法》。

這個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