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七章 你愛吃拉面嗎?(第3/7頁)

作為水戶藩的世子,將來的二代藩主,德川光圀自幼就是個機智聰慧但品行惡劣的奇葩之人。這家夥生平愛好並無其他,唯有招搖過市橫行鄉裏欺男霸女招貓逗狗,反正是把不輸給他爺爺的聰明才智全都用在了幹壞事上,因為他爹常駐江戶無人敢管,久而久之,這廝便成了日本水戶地區(茨城縣)的頭號禍害。

這種情形一直到他十八歲那年才得以改變。

話說那一年的某一天,德川光圀意外地起了個早,然後破天荒地頭一回主動走進了書房,隨手抄起了一本書看了起來,然後就再也沒出來。

到了黃昏時刻,眾家臣見還沒動靜,深怕這廝可能是感到自己這輩子壞事做絕沒臉見人偷偷躲房裏上吊自殺了,於是也不敢怠慢,連忙很誇張地撞開了並未上鎖的門,沖了進去。

跑裏面一看,哥們兒正捧著一本書坐那兒,臉上還帶著兩行清淚。

眾人一驚,忙問少爺你怎麽了?好端端的哭個甚。

少爺抹了抹臉,說我看書的時候風大,眼睛裏進沙子了。

打動德川光圀的,是一本書裏的某一個章節。

這章說的是在中國商朝的時候,有一個國王生了三個兒子,老國王偏愛那個最小的,所以在臨終前破了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將王位傳給了小兒子。但這位弟弟卻絲毫不領情,在父親屍骨未寒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的大哥,說是長子繼位天經地義,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本該是哥哥的王位還給對方,而那位大哥卻是死活不肯接受,表示廢長立幼雖說的確不是好事,但怎麽說這也是父親的遺命,若不遵守,那就有違孝道,自己為了盡孝,寧可不當這國王。

一個堅持要讓位,一個死活不肯從,鬧到最後哥哥實在是折騰不過弟弟,便在一個風高月黑的夜裏逃走了,而弟弟一看這情形,也連忙宣布退位,不肯再做國王,並也離開了自己的國家,追隨著哥哥的腳步和他一起隱居在了渤海之濱。

再後來就改朝換代了,商朝為周所替代,周王聞得兩兄弟有賢名,特地派人邀他們出山做官,但兄弟倆寧死也不願當亡國奴,雙雙不食周粟而亡。

這哥哥,叫伯夷,那弟弟,叫叔齊,書的名字,則叫《史記》,作者司馬遷。

看完這個故事後,德川光圀極為震動,其實他並非是德川賴房的長子,而是次子,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而被選為水戶藩的第二代繼承人。這18年來,身為次子的他一直心安理得地做著水戶德川家的世子,卻從未有過一次想到自己的哥哥松平賴重,他甚至都覺得,自己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的,但當他看了叔齊伯夷的那些事兒之後,心中的那種理所應當的想法第一次發生了動搖,他甚至覺得,哥哥松平賴重吃虧太多,應該把世子的頭銜讓給他才行。

但江戶時代的日本比不得商周時候的中國,各藩諸侯的世子一旦確定,要想再變動就得通過幕府,得在得到中央政府批準之後,方能實行更改。

也別說中央政府了,就連德川賴房都沒能同意,他覺得這小子忒胡鬧了,今天看了個伯夷叔齊就想搞讓位,那明天要讓你看了陳勝吳廣你打算作甚?

同時,哥哥松平賴重也堅決不肯,他覺得自己的弟弟天資聰慧,本來就是做水戶藩主的不二人選,現如今更得父親青睞,哪有說改就改的道理?                           

就這樣,德川光圀人生中第一次效仿《史記》行動便就此宣告失敗。

但對於中華文化的傾心和神往,卻再也未曾改變過。

寬文元年(1661年),德川賴房病逝,33歲的光圀繼承家業,成為水戶藩藩主,在給自己爹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儒式葬禮後(當時日本葬禮多為和式),他便派人四處出訪,打探尋找從大明來日本避難的讀書人,想把他們請來水戶藩。

其實早在請朱之瑜來江戶之前,小宅處齋就已經奉命拜訪了數十位東渡日本的明朝遺老,在做了深入交談了解後,最終認定朱先生的學問最大,所以就選他了。

但朱先生卻並不怎麽樂意,一來自己在長崎已經住了五年,地頭人頭全混熟了,都準備打算買田躬耕臥讀了,沒理由說搬走就搬走的;二來是舍不得安東正約,想當年自己初來乍到身無分文,人家毫不猶豫地就拿出工資的一半來周濟,和這份情誼相比,縱然是二十五萬石身家的水戶侯,又算得了什麽?

倒是安東正約大度得很,表示早就聽說那位天下的副將軍好賢嗜學尊儒重道,既然現在他前來相邀,那就應該去一趟,不為榮華富貴,而是為了能更好地把先生的理想和中華的文化傳播給全日本的讀書人,同時他還安慰朱之瑜,說日本不比中國,地方並不大,就算去了江戶以後也能常來常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