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四章 劍指台灣(第2/8頁)

至於去處,大家則眾口一詞地認定,是去了海外。

理由是德川家康興全日本之兵征討豐臣家,列島諸侯莫敢不從,那秀賴即便是僥幸逃脫,卻也沒可能再在日本混下去了,唯一行得通的,只能是漂洋過海。

盡管此事一看就知道是百分百的謠言——當日城外圍得跟鐵桶一般,不要說是跑國外了,翻墻外都沒可能,更何況在秀賴最後自爆時也有數名目擊者在場,因此生還之說根本就站不住腳。

但德川家康卻非常詭異地信了這邪,他堅定不移地認為那豐臣秀賴搞不好真的活下來了,為了斬草除根,7月時老爺子下令手下組織船隊,準備出海找人。

說老實話這招其實並不新鮮,早兩百年前的大明永樂帝朱棣就用過,以找侄子建文皇帝為名,派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其真實用意是想用大炮巨艦和真金白銀揚大明之國威於四海。

而生性節儉堪稱吝嗇的德川家康自然是沒有那當散財童子的癮,他派人出海的主要目的跟朱棣正好相反,是為了賺錢。

家康的計劃是學西洋列強找殖民地,在海外也給日本弄個據點,然後以此展開貿易——主要是和中國的貿易。

由於自萬歷援朝那一次開打之後,大明朝野普遍很不待見日本,甚至可以說是討厭,雙方連往來都基本中斷了,更別說做生意了,因此德川家康一直希望找一個從前跟日本沒啥關系的地方,以他們的名義和大明搞貿易,反正天朝上國歷來不怎麽搞得清外面的世界,這樣糊弄一番興許事兒就能成了。

本來找的是琉球,結果人家多年來就是大明國鐵杆小弟,雖說大哥不仗義沒來救終究是落了個山河淪喪,可明朝對那地方多少還算知根知底,所以即便是攻下了琉球,可借那方寶地與大明做生意的事兒卻是徹底地黃了。

而這一回,德川家康則把目光投向了高砂國。

高砂國就是中國的台灣。

當時的台灣島和中華大陸之間的關系比較微妙,盡管島上各種小國林立,卻也並非和大陸脫離關系,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來往都極為頻繁,而且自元朝起,天朝就有設立澎湖巡檢司,用以管轄那一圈地方。

這也就難怪家康會選此地下手了。

事實上不光是他,早在文祿二年(1593年),豐臣秀吉就派人去過台灣,要求那裏的各小國國王給自己納貢,結果非常悲摧地被華麗麗地無視了。

然後在慶長十四年(1609年),德川家康亦派出使者有馬晴信,坐船過海來到台灣,要求土人給幕府納貢,但仍然是不得要領,被人家給淡定拒絕了。

不過老頭並不死心,滅了豐臣之後眼瞅著海內四平了,於是又打上了台灣的主意,還美其名曰出海找秀賴。

鑒於前幾次的失敗經驗,這回家康決定來一手恩威並濟。

元和二年(1616年),在幕府的授意下,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率一支由十三艘船三千余人組成的艦隊出發,朝著台灣駛去。

村山等安,生年不詳,家鄉不明,唯一知道的,是此人本系商賈,精通理財能言善辯,並且還會外語(葡萄牙語),同時信仰天主教。

早在豐臣時代,他就因為名聲在外且經營有方,被秀吉親自任命為長崎代官。

所謂長崎代官,就是代替中央政權在長崎這個國際大港口處理各種涉外聯絡、貿易以及交往等事務的官員。

因為工作出色,所以在豐臣家滅亡後,村山等安又在幕府之命下,繼續擔任著長崎代官一職。

德川家康之所以要派這麽一個人去台灣,原因有二,第一,他有錢,會做生意;第二,他手下有足夠的人,能打仗。

第一條並不難理解,家康的本意就是想在台灣建立貿易據點,一個打算盤的生意人顯然要比整天腰間挎大刀的更勝任此職。

而第二條其實本來也沒啥好琢磨的,純粹是我覺得有必要多一句嘴罷了。

江戶時代,日本學中國把老百姓的階級地位高低分為士農工商四等,武士最高,農民次之,手藝人再次之,商人最低。在那個時代的日本,商人在理論上連絲綢衣服都是不能穿的,更別提招兵買馬了。

村山等安帶去的那一個艦隊的三千多人,大多數都是奴隸——事實上這家夥雖然表面上從事著各種光明正大的幹凈買賣,但私底下卻是九州北部家業最大的人口販子。德川家康正是因為知道這點,才選了這麽一號人。

再說村山等安的艦隊於當年3月從長崎出發,本以為星辰大海前途一片光明,卻不料剛開到琉球海域就遇見了大風暴,十三艘船頓時被吹得四飄五散,其中七艘船當場喪失了航行能力,被迫開進琉球整修,而村山的旗艦和另外兩艘船則一起被吹到了越南,好在那會兒已經不是唐朝,不會再發生阿倍仲麻呂他們遇見的那種土人拿著長矛出來殺人越貨的事情,不過也足夠折騰了一陣,直到第二年的7月才重新回到了長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