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二章 國書又來了(第4/4頁)

可問題在於臨海君這人屬於典型的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成,不僅志大才疏且品行惡劣,經常招貓逗狗見利忘義外加調戲良家婦女,故而李昖活著的時候就非常討厭他,專門立了次子光海君為世子。

更糟糕的是,這位臨海君還有歷史問題——當年太閣侵朝,哥們兒奉命去鹹境道征兵,可沒承想那些征來的士兵當下就發生了嘩變,投了前來攻打的加藤清正,不僅如此,還順手把臨海君本人也給抓了,當見面禮送給了日本人。

之前也說過,那會兒的朝鮮雖然打仗沒什麽本事,但對於在日本陣營那邊待過的同胞,不管是故意投靠還是無意被抓,大家都非常痛恨。

因此,不管是從先王遺願還是人心向背,這王位都沒那臨海君啥事兒了。

可偏偏明朝死活不幹,負責管冊封藩屬的禮部堅持聲稱,既然長子還在,就不應該立次子。

自光海君被立為世子開始算起,北京的禮部攏共五次拒絕了對方的冊封請求。

朝鮮人很郁悶,不知道哪裏得罪老大哥了。經過一番仔細的調查,這才明白了就裏。

且說明朝的萬歷皇帝朱翊鈞一直都非常偏愛三子朱常洵,一直想立其為太子,但底下的群臣卻堅持認為該立長子朱常洛,雙方因為此事整整扯皮了十幾年,一直到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在眾大臣的拼命以及李太後的幹預下,朱翊鈞才不得已被迫正式立朱常洛為太子,又封朱常洵為福王,領地洛陽。這便是著名的爭國本事件。

此事的發生直接讓朝鮮受了莫名的牽連,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為了以實際行動告訴朱翊鈞立長不立幼乃天地真理,禮部毅然決然地無情拒絕了半島送來的冊封請求,即便是在朱常洛當上太子之後,由於朱常洵一直滯留京城遲遲不去自己的封地,為防事情有所反復以求警鐘長鳴,禮部的大臣們仍是照舊駁回了光海君的世子冊封乃至王位繼承認可請求。

朝鮮人很傷心也很無奈,可又不敢跟大明翻臉,在第五次請求被拒之後,他們只好再派使者,告訴北京那邊,說不是我們不想立長子臨海君,只是這臨海君根本就是個神經病,完全不能處理政務,他自己也明白,所以自願把王位讓給了弟弟。

要說這禮部倒也挺負責,表示口說無憑,為了證實你們的話,我們決定遣專使來考察,如果真像你們說的那樣這臨海君是個腦殘,那我大明可以同意你們立光海君。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十五日,明朝派出使者兩名來到朝鮮,查看臨海君病情,因為朝鮮朝廷上下一心使了大量銀子,兩使者在回國後眾口一詞地表示,那臨海君真真切切的就是一個瘋子,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就這樣,光海君終於在次年如願得到了北京方面的冊封,正式成為朝鮮國王。

但這恨,算是記下了。

新仇舊恨加上希望明軍趕緊撤走的強烈願望,使得光海君在繼位之後便展開了對日本的外交工作,隨著兩國之間交流的不斷頻繁深入,慶長十四年(1609年),雙方簽訂了己酉條約(不是基友條約),總共12條,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八個字:重歸友好,貿易再開。

這是一起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並非因為久違的和平再度降臨,而是因為己酉條約是在朝鮮並未得到明朝許可下自行和日本簽訂的。

千百年來作為中華大陸頭號藩屬小弟,朝鮮幾乎是頭一次在沒有大哥點頭的情況下,獨立自主了一回。

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為這才是朝鮮七年戰爭所造成的最大影響——中華大陸那巔峰老大哥的形象逐漸崩潰,東亞局勢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此外,因為己酉條約的簽訂,使得明朝方面更加不爽日本,從而也讓德川家康原先的先朝鮮再大明的外交策略就此宣告失敗,以至於老爺子不得不再尋他路,可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路並不好找,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明日兩國的關系再度陷入了冰冷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