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二章 國書又來了(第3/4頁)

而眾犯一聽,感到反正都是一死,既然領主大人都說了肯贍養我們的父母,那幹脆就從了他吧。

於是大家紛紛點頭表示答應,說是願意為國盡忠。

宗義智很滿意,並當場一揮手:端上來!

一個個小碟子就這麽被端了上來,不過裏面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水銀。

宗義智打算用水銀把這些囚犯都給毒啞了,這樣一來就算到時候出了岔子,他們也無法再說些什麽。

於是,這幾個人造啞巴就這麽被送去了朝鮮,成為毀壞宗廟的罪人。

事情圓滿解決,李昖很滿意,宗義智很滿意,那幾個死囚也挺滿意的——再怎麽說爹娘有著落了。

基於這三個很滿意,李昖決定,再接再厲,是到了回應日本一番的時候了。

慶長十二年(1607年),朝鮮方面終於向江戶派出使節團,學名叫朝鮮通信使,祝賀德川秀忠於慶長十年(1605年)當上了新一代的幕府將軍。

吐槽者自重,我知道你想說什麽,可你得這麽想,人家朝鮮友人那麽忙,能來祝賀已經是很給面子了,就算稍微晚了一兩年又算個神馬,再說了,畢竟大家以前開過打,不找個由頭怎麽坐下來重新談?

好在這次慶祝活動辦得非常圓滿成功,我指的是朝鮮使者們並沒有說漏嘴,不過想來也是,你是去慶祝人家當將軍的,沒事兒提什麽誰先給誰寄的國書啊。

祝賀之余,朝鮮通信使還提出了自家國王的另一個要求——希望日本方面歸還當年在文祿慶長兩戰中自朝鮮半島擄掠走的人丁。

話說在侵朝期間,日本的各路諸侯不光搶東西,連人也不放過,除了工匠讀書人這種高精尖人才,就算一般壯勞力他們也要,抓了之後帶回去當奴隸,給自家生產大米。這種行為不但嚴重傷害了朝鮮人民的感情,同時也大大影響了朝鮮半島自身的生產力。

不過李昖要求日本人歸還被奪人口卻並不是為了恢復生產力,而是為了自家的面子。

因此朝鮮通信使對德川秀忠說得很明白:不圖歸還人數多寡,只求有同胞能落葉歸根。

言下之意,就是給個面子唄。

本來為人就厚道的秀忠聽了這話,當下便答應了對方,下令當年去朝鮮擄過人口的諸侯,多多少少湊幾個人出來,讓通信使給帶回去。

對於幕府的痛快答應,朝鮮人自然是感激之情不言於表,而德川秀忠也挺高興,覺得自己行善積德,又做了一件好事兒了。

可事實卻絕非如此。

且說自日朝兩國國書外交再開之後,朝鮮那邊派了好幾撥通信使,他們的主要任務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奉命帶回當年在戰爭中被擄走的朝鮮老百姓。而這些使者倒也不辱使命,每回來每回都不空著手回去,總能帶回十幾二十個同胞。

然而讓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那些被帶回朝鮮的俘虜,往往只被送到釜山港,然後由全副武裝的士兵帶著下船,發給只夠吃5天的幹糧,之後便再也無人問津,任由其自生自滅。

不僅如此,當時的朝鮮官民對俘虜們也是白眼相待,認為他們是不可饒恕的朝奸,是比日本侵略者更可恨的二鬼子(有甚於彼賊),故而也沒人會對這些只有5天口糧的同胞施以援手,大都是懷著愉悅的心情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餓死。

事情傳出去之後,留在日本的朝鮮人頓時慌了,原本這些人雖然苦些累些,可身在異國他鄉好歹還能有口飯吃,現如今要真跟著朝鮮通信使一起踏上歸途,那可就連活路都沒有了。

於是搞到後來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原先歡天喜地主動要求回歸故裏落葉歸根的朝鮮俘虜們,一聽說祖國的通信使們又來了之後,忙不叠地哭天搶地找到日本領主,跪求他們行行好,千萬別放自己回家。而日本那邊麽也正好確實缺人幹活,便順手行個方便,告之朝鮮使者說,因為戰爭結束也快十來年了,朝鮮俘虜基本上都已經完全紮根我們日本社會了,再要把人這麽挪回去似乎也不太人道,反正你們已經賺足面子了,幹脆見好就收吧。

就這樣,事情便算是告一段落,不了了之了。

不過這並不影響日朝兩國的關系。

因為在慶長十三年(1608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中朝關系的大事件。

話說當年二月一日,朝鮮國王宣祖李昖病逝於平壤,享年56歲。

繼承者是他的兒子光海君李琿。按照慣例,朝鮮方面上奏北京,請明朝批準此次王位更叠,進行正式冊封。

這個大家都明白,也就是走個過場。可偏偏沒想到發生了意外情況,明朝拒絕了朝鮮人的請求,表示不能冊封光海君為朝鮮王。

理由是光海君乃庶出的次子,雖說宣祖李昖先後兩個正房大老婆木穆仁王後和懿仁王後都沒能給他生下嫡子,但光海君上頭還有一個庶長子的哥哥叫臨海君,在大明看來,自古立長不立幼,這光海君當國王,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