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國力的拐點(第3/5頁)

這是聯軍最後的奮戰了。

自從泗川戰敗,聯軍在短時間內已經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陸地軍事行動,基本上就只能幹瞪著眼,看著幾萬日本人帶著戰利品安然回國。

這種尷尬的局面因為三個人而被改變——陳璘、鄧子龍、李舜臣。

既然無法從陸地上堵你們,那麽就在海上殲滅;既然無法全部消滅你們,那麽就把最重要的那個人給幹掉。

這最重要的人,特指兩次侵朝第一軍團總司令、日本侵朝戰場總指揮小西行長。

十一月十五日,明、朝聯軍在小西行長撤退的必經之路,順天至巨濟島的航路要沖——露梁海峽埋伏了六百余艘戰艦,並且毫無懸念地將其包圍。

得知情況後的其他在朝大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放任不管看著行長被人打死,還是冒著自己被打死的危險前去救援?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放任行長成為朝鮮的露水,那將成為日本永遠的瑕疵。

島津義弘率先打破了沉默。

接著,立花宗茂二話沒說當即表示贊同。

然後,剩下的大名也紛紛響應,願意一同出戰救出小西行長。

十七日,他們準備了戰船五百艘,向著順天出港救援。當天夜裏,義弘在船上召開了軍事會議。

十八日淩晨四點左右,船隊出現在了露梁海峽。日本艦隊的先頭,便是高舉十字旗的島津義弘旗艦,隨後緊緊跟著十余艘戰船。

“我作為先鋒在前,諸位也千萬不要落後了!”

將海戰常識完全打破的義弘,擺出了決一死戰的架勢。

但是朝鮮水軍卻以逸待勞,早已靜候在海峽南面南海島西面的入江觀音浦,而明軍則在海峽的北面,獨島(日本方面稱竹島)附近埋伏了起來,當日軍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立刻從左右兩翼沖殺了過來。

一時間海峽炮聲大作。數百敵船解纜懸帆,向他們沖了過來,並且在船上發射了弓箭鳥槍還有大炮。

聯軍超過一千艘的戰船蜂擁而出,將日軍團團圍住,並且切斷了他們的退路。

陷入包圍的日軍面對裝備在明軍船上射程可達數百米的大炮,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不過卻並沒有因此而混亂。

這是島津義弘早就料到的事情。

他非常冷靜地下令繼續前行,完全不顧那些炮彈。

當然,他不管別人並不意味著別人也不管他,明朝海軍副將鄧子龍一眼就看到了島津義弘旗艦上那高高懸掛起來的丸十字,揮舞著戰刀指揮著手下勇猛地沖了過來。

鄧子龍手下的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隨他從浙江前來此地,這是一支老牌精銳,同樣也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俞家軍。

創建人是和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將領俞大猷。

既然被堵上了,繼續埋頭趕路做鴕鳥那實在有些不太合適,於是,薩摩人開始發起了瘋狂的突擊。

明軍一下子沒能扛住,在薩摩人的一陣炮火下,鄧子龍所在的艦船開始著火。

危急時刻,屬下勸說他暫時後退,然而年近七十的老將軍毅然拒絕,並且擲地有聲地表示道:“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最終老將軍在熊熊燃燒的船上,走完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打死鄧子龍之後,島津義弘再次下達了繼續前行的命令,但是沒走幾步,陳璘和李舜臣出現了,前者是迎面撲上,後者則從側面襲來。

南陳北李一露面,便二話不說地發動了攻擊,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最後一次殲滅日軍的機會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數以千計的火壺投擲於日軍戰船,一艘艘戰船霎時間化為火海。而火箭也一支連著一支地射在了船上。

位於中軍的島津家臣樺上久高率領戰船十余艘,在一片混亂中逃往了觀音浦。這一切都沒有逃過李舜臣的眼睛,他立刻指揮船隊追了上去,用鐵炮一陣猛射。知道大事不妙的久高沒有反抗,而是連頭也不回地繼續逃竄,一直到南海島邊上,最後連船都不要了,眾人直接上岸就地逃散。

見他們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李舜臣也沒深追,很快指揮艦隊離開了觀音浦,向著正在和陳璘隊廝殺的寺澤廣高船隊沖了上去。

日軍的陣形如同一條長長的帶子,被從後面和側面包抄上來的對手攔腰切成數段圍殲。

一時間日軍傷亡慘重,首尾不能相顧,就連島津義弘本人的旗艦都發生了意外。

島津、立花、宗的三家船隊在包圍圈中左右突圍,在快要到海峽出口的時候,卻意外碰上了漩渦,船槳都不聽使喚了。

在他們到達唐島的瀨戶口正要繼續撤退的時候,突然風浪大作,一時落水的士兵不計其數,而島津義弘的旗艦也隨之上下顛簸,險象環生。